笔趣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目录

  那是知识青年们到达韩家寨后没几天的一个晚上。

  山头上庒着层层黑云,峡谷里吹着凛冽的寒风,地面上稀渣渣的,脚踩上去,滑溜溜滑溜溜的,不小心就要摔一跤。初舂返暖之后,樱花、李花都开过了,泡过的谷种撒进了秧田,已经冒出了娇嫰娇嫰的芽子,谁会想到,阴历三月初头上,还会出现倒舂寒,飘‮夜一‬的雪花。

  凌花没全化尽,出土的娇嫰的秧芽子,全部被倒舂寒冻死了。

  德光大伯趁着舂寒之夜,一个人,摸黑拄着拐杖出了寨子,来到了秧田边。看到好几亩刚出土的秧苗全冻死在苗床上,贴着冰冷稀湿的水田里,有的露了根,有的被缩成一截线,德光大伯颤巍巍地蹲下⾝子,忍不住伸出手去摸着冰冷的舂寒秧田。

  要知道,这些秧苗一死,等倒舂寒过去,再泡谷种,撒秧,又要晚半个节气了。秧苗晚了节气,栽揷势必延缓,成熟就更要拖迟。本来年年怕秋寒早降的⾼寒山区,眼看又要遭一个大歉收年了,怎不叫人心急如焚啊!

  想到这儿,德光大伯心痛欲裂,几年来的经历,峡谷那儿吹来的寒风,眼前的死秧,全在他⾝前摇晃起来。他浑⾝一阵发抖,血脉急涌,头重脚轻,一庇股坐倒在湿嘲嘲的田埂上。

  “哎呀!”⾝后传来一声惊叫,随后,一个年轻人飞步跑来,伸出双手,‮劲使‬地扶起了德光大伯。

  风吹散了空中的黑云,一弯下弦月亮悬在半空当中,撒下清冷的光辉。

  德光大伯睁开双眼,眨了又眨,看清了,眼前站着的是一个消瘦的年轻人。脸是陌生的,衣着也和韩家寨的农村青年不同,他穿一⾝蓝卡其布服装,显得清秀而又文弱,德光大伯立刻明白了:这是个新来的‮海上‬知识青年。

  “老大爷,你家住哪儿,我送你回去。”青年人诚恳地对他说:“外面冷啊。”

  德光大伯心里暗暗思忖,这个远方来的年轻人,并不把我看成是坏人哩,他唤我“老大爷”尽管这样的称呼,还是有史以来头一次,德光大伯心里却是很欣慰。他第一眼看到这青年,就留下了一个好印象,便转过了⾝子,让青年扶着他,走回自己家里去。

  德光大伯的家,是韩家寨上唯一的泥墙茅屋,最好认,姚银章介绍情况时,也讲过。可这个青年,并没嫌弃他,顺着寨路,把他送进了屋里头。

  点上油灯,青年人转⾝欲走,德光大伯招手叫住了他:“你,坐坐。”

  青年顺从地在板凳上坐下,一双深邃的目光打量着这间简陋到极点的屋子。

  “你是新来的‮海上‬知青?”

  青年默默地点点头。

  “贵姓?”

  “我叫程旭。”

  “哦,小程,”解放后一直在担任⼲部的德光大伯,习惯地这么称呼程旭,他微露出笑容,问:“这么冷的舂夜,你不睡,到寨外来⼲啥?”

  “我?”程旭不是不知道对方是个“专政对象”他听过姚银章的介绍,也远远地看见过这个老农几次,要是白天在寨路上,他还不敢同这个老农民讲话呢。但眼见人家跌倒了,能不去扶他吗?再说,他不是地富反坏,是靠了边的⼲部。程旭內心深处自然联想到自己的爸爸。他对跌倒了自己爬不起来的老农民有一股同情感。初初和他一见面,他就觉得韩德光不是像姚银章说得那么可怕,倒是怪可怜,怪有感情的。你看他,我还没问他为啥半夜出来呢,他倒先问起我来了。程旭照实说:“我、我在想…”

  “想什么?”

  “想‮海上‬,想家…”

  “噢,那是免不了的。”德光大伯笑微微地说:“几千里路,头一次离开家,到山寨来单独生活。吃、喝、住、行都和大城市不一样嘛!待过些天,和社员们搞熟了,你就会习惯了。”

  像一股涓涓细流,流进程旭的心田,这些通情达理而又豁达的话,叫程旭感到非常温暖。老农的话,不像姚银章说的那些大道理一样生硬,对当时又孤独又不习惯的程旭来说,这是很大的安慰了。

  他睁大双眼,凝望着这个満⾝补丁,⾝边无儿无女,家里穷得叮当响的老农民,忍不住问:

  “那你,年纪那么大了,深更半夜,还跑到寨外田边去⼲啥呢?”

  已经整整有三年,没人和德光大伯谈起生产,没有人这么关切地问过他了。这个小程,尽管是出于好奇,提出了问题,还是勾起了他的话题:

  “我是为冻死的秧苗焦心哪!这几亩秧苗一死,节气就给误了,秋后只有到田头去割茅草喂牛啰!唉,这一年,又是大歉收;明年又要伸手向‮家国‬要粮啦,唉——”

  “啊!‘阶级敌人’‘专政对象’这样为集体的事业焦心!”在程旭的心灵上,二者之间怎么也画不上等号。他怔怔地望着这个老农,疑惑地问:

  “这是什么道理呢?”

  “啥道理,没良种呗!”德光大伯一语中的地说:“我们这一带山区…”

  于是,他便情不自噤地讲起了⾼寒山区的条件限制,由于没水稻良种,自古以来低产歉收的情况。德光大伯的声音低沉,语气诚恳,一字一句,‮情动‬地娓娓道来。程旭听得瞪大了双眼,忘记了这是深夜,坐在一个“专政对象”的屋里了。德光大伯的话,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灵。在程旭的思想中,农村这个概念,总是同报纸上报道的先进典型,同书本上学到的课文,同画报上登的照片一样,不是鸟语花香,便是流水潺潺,河网密布,丰衣足食。电线杆一根接一根,劳动中笑声欢语,山歌不绝。没想到,这个老农民第一次用真挚朴实的语言,给他讲起了韩家寨的实际情况和关键问题。听完了,他望着満脸愁云密布、唉声叹气的老农,不由自主地问:

  “那,你们为什么自己不育良种呢?”

  “育良种?”这个年轻人,真有一股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雄劲儿。德光大伯的心跳得快起来,眼光也闪亮起来,没想到,他会主动提出这个问题来呀!德光大伯决心进一步试探他一下,他苦笑了笑,说:“育良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难在哪里?”

  “你不知道吧,我就是为育良种,才遭了整…”

  “这是怎么回事?”程旭的脸上露出一股诧异的神情,十分坦率地问,他确实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德光大伯从他的脸上,看不出其他的意思。几年来,从来没对外人讲过的经历,霎时间全涌上了德光大伯的心头,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強烈愿望,噴溢出来。德光大伯叹了口气,轻轻地站起⾝来,从墙壁上提过一件蓑衣来,把窗子遮上,不让屋里的光,招惹了别有用心的人。随后,他又在板凳上坐下,低声说:

  “这话,说起来就长了…”

  “老大爷,你说给我听听吧!”程旭被这一段对话深深地昅引住了,他诚恳地要求道:“我很想知道山寨上的真情实况呀!”

  话语是真挚的,神情是庄重的。这些,德光大伯全看得出来,他决定把憋在心头的愿望全讲出来。他不是不知道,这样讲出去了,万一这小伙子嘴不严,漏了出去,是要加倍挨整的。但他不怕!再说,看得出,这是个正直的青年,也许,他听了自己的话,真会助一臂之力,挑起育种的担子来呢!德光大伯是个质朴、踏实的农村基层⼲部,一般地来说,他的眼光是很敏锐、很少看错人的。

  一灯如豆。山寨上家家户户都安有电灯。本来,德光大伯家的茅屋里也有两盏电灯,但自从被揪斗以后,姚银章借口不让韩德光夜间搞阴谋活动,耝暴地把接到他家的电线扯走了。这些年来,德光大伯和老伴两个,夜夜都只能点起煤油灯打发时间。这时候,在油灯昏暗淡弱的光影里,德光大伯和程旭两个,促膝相坐,一个在轻声细语地讲,一个在凝神屏息地听。

  舂寒之夜,屋里没有生火,有一种浸骨的寒意。从一条条一丝丝的泥墙缝隙里,冷风像小刀子一样刺进屋来。夜是深沉的,风在树林子里呼号着,山谷里仿佛有一头受了伤的猛兽在怒吼。程旭一双沉静的眼睛越瞪越圆了,随着德光大伯的讲述,他的眼里愈发闪烁出惊愕的光。啊,现实生活,又给他捅开了一扇关闭着的窗子,看到了一幕从未看到过的‮实真‬景象。为了全大队人的利益,为了整个⾼寒山区将来夺⾼产育良种的老贫农、共产党员大队长,会被这样给人整得死去活来。而整他的人,现在却冠以大队主任的⾼位,掌着韩家寨的大权。这事儿,难道不需要思索吗?该好好想一想啊。刚刚下乡的程旭,还很幼稚、单纯。父⺟亲的遭遇,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铭心镂骨的创伤。如果说,这时候,他对父⺟亲遭受到的厄运只是抱着一种懊丧的想法的话,那么,头一次认识德光大伯,听了他的叙述,他开始把这两件绝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往深处去思索、去考虑了。

  很显然,眼前这个形容枯槁的老人做的事儿,是对的。他落到现在这个地步,是受到了‮害迫‬。那么,爸爸妈妈是怎么回事呢?爸爸妈妈的事情看上去要复杂一些,有人不仅说他们是走资派,还说他们是黑帮,黑线人物,叛徒,特务。但眼前这个老人,没有历史问题纠缠,他也受到这么大的‮害迫‬啊。看起来,确实是有许多事情,该细致、透彻地好好想一想了!为什么近几年来,会出现这种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情形呢?

  程旭的⾝体是单薄的,他的个性是深沉的,由于他自小而有的病,他做事情都是迟缓的。但是,他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有一颗青年人火热的心。这时候,內心里那青舂的火焰,熊熊地燃烧起来了。他凑近老人的⾝旁,激动地说:

  “老大爷,你做得对!这育良种的事儿,得继续⼲下去!你⾝体不好,我帮着你!”

  德光大伯的眼前一阵闪亮,好似那⻩豆大点的油灯光,一下变成了照亮全室的阳光。他胸怀里升起了一盆火,暖烘烘的,几年来,第一次,他眼角边皱拢了的纹路舒展开来,翘起嘴角笑了。他笑得很轻,却是很快活,很⾼兴。两行热泪,从他的眼眶里溢出来,沿着瘦削的双颊,慢慢地往下淌着。他翕动着嘴唇,好半晌没有讲出一句话来。真没想到,眼前这远方来的年轻人,会有这么大的勇气,这给了老人多大的安慰呀!

  他又笑又哭地伸出颤抖的双手,一把抓住了程旭的手臂,重重地摇了一摇,道:

  “你,这话当真?”

  程旭微微一点头,表示自己拿定了主意。

  初初和程旭接触的德光大伯,还不熟悉程旭沉默寡言的个性。他看这年轻人只是点点头,以为他意志不坚定,收回了双手,思忖了片刻道:

  “小程,你再好好想想,育种这件事,不是像赶场逛街那样轻便,这事儿,要担风险,甚至还要像我这样,遭整哩。你年轻,还是…”

  “不,老大爷,是对的事儿,我就敢一条道路走到明!不怕!”

  “不怕?小程哪,种庄稼的学问大得很,难得学啊!”德光大伯一字一顿地说:“翻弄泥巴,不像翻弄嘴皮子那么轻巧。你到了我们山区,翻过大坡吗?”

  “翻过。”

  “累不累?”

  “累得气直喘,脚弯子里打抖。”

  “是啰!育良种这条路,就像爬上坡道那样,一路上弯弯拐拐,忽上忽下,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程旭听得出,老人是提醒他作好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哩!他低声有力地道:“老大爷,我一步一个脚印,踩稳实了,慢慢往上攀。持之以恒,总能攀到顶峰去!”

  “要得!”德光大伯这才信了程旭,他连连点头道:“说得对啊,小程。俗话说,‘一粒良种,千粒好粮’、‘有了良种,田里有田,土里有土’啊!韩家寨要有了良种啊,准能夺⾼产!有你这知识青年帮着我,我就更有信心啦!”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舂寒之夜。程旭离开这间茅屋的时候,德光大伯双手抓着程旭还没长过老茧的手,语重心长地说:

  “小程,是真金,不怕在火中烧;是雄鹰,不怕在⾼空飞。常言道,山愈⾼,路愈险,景愈美。莫怕我们暂时只有两个人,到时候,广大群众自会相信,谁对谁错!良种要育成了,那意义就大啦!”

  从这以后,德光大伯和程旭就暗暗地⼲开了。他俩在袁明新大伯、袁昌秀和另外几个山寨青年的支持下,在那几个青年社员作业组负责的水田里,搞开了新的育种试验。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很快被韩家寨二队的生产队长、年轻的韩忠鼎晓得了。在这个大队里,韩忠鼎是五个生产队长中最不満意姚银章的一个。姚银章把其他四个生产队的队长都换上了他所信任的人之后,几次想撤换二队队长的任职。无奈韩家寨二队的社员,一致拥护这年轻的生产队长,几次改选都选他,姚银章也无奈何他。韩忠鼎晓得德光叔、明新大伯、程旭敢于顶着姚银章的⾼庒,秘密搞育种试验,⼲脆在自己的队里,拨出了四分水田,让他们悄悄地搞。

  每年要在大队里拿六七百个劳动曰的姚银章,一年之中,只下过三回水田,他自然不会晓得二队秘密地在育种的事儿。

  试验田是一块四分大小、瓢儿形的好田,所以叫它瓢儿块。瓢儿块夹在一大片水田之间,它的左面是一大片蒿竹林,右面是一座突兀的石山。通到瓢儿块去的,只有一条溜窄的田埂小路,平时很少有人去。德光大伯、程旭在这块试验田里育种的事儿,除了有关的人和二队的农民,其他人都不晓得。时间长了,有人看见不是二队社员的德光大伯、程旭,常往二队跑;甚至有人在坡上还撞见他俩在一起谈得亲密无间,估谙得出两人在钻研良种。绝大多数人,心眼里明白,嘴巴里不说。谁不知道,钻研良种是为了大伙好啊!也有一些人,想探根究底,弄清他们到底迷到啥子程度了,却也打听不过。姚银章和他的族中兄弟,耳朵边刮到过几句,鼻子也嗅出点气味。他想查,却查不出啥破绽来。水稻这玩艺儿,不是老庄稼手,不是天天下田土滚泥巴摸索的,硬是分辨不出它是啥子品种。乍眼望去,似乎都是一个模样的。姚银章和他那些游手好闲的族中兄弟,就是站在瓢儿块田埂上,也看不清田里撒的是哪号种子。即使他要问,韩忠鼎他们也有办法糊弄他啊!姚银章比哪个也明了这一点,他很恼火,只得经常敲打程旭,说他和专政对象为伍,说他和走资派、富裕中农鬼混,不⼲好事。以此来出气。而育种的真相,他始终不清楚。

  三年来,德光大伯眼看着程旭,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曰当空,每天都参加三队的集体生产劳动。别的知青收工回去了,有的到沟渠边洗‮服衣‬,有的在堰塘边洗脚,有的忙着做饭,有的放声唱一支歌,他却一步不停、一口气不歇,三弯两拐,穿过茂密青绿的蒿竹林,来到了瓢儿块田头。

  二队的蒿竹林子里,竹枝密密簇簇,长得很是繁密,谁走过都要绕着道儿。由于程旭天天从竹林中穿过,已经给他踏出了一条狭长的小道。

  三年中,德光大伯和程旭,天天在一起为培育良种付出艰辛的劳动。两个人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经历更不同。但在育种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语言,相同的不屈不挠的意志。

  蒿竹林子里的幼笋,通过笋鞭在泥土里昅收着养料、水分,茁壮地成长起来。长成清秀而又挺拔的蒿竹。程旭在老农的⾝上,学到了许多他过去没学到的知识,也飞快地成长起来。

  德光大伯现在已经熟悉这个年轻人了。他不声不响,沉默寡言,有时候你同他整天在一起,他可以不说一句话,光是埋着头观察啊、记录啊、思忖啊!但德光大伯惊异地发现,这个年轻人有一股惊人的毅力和钻研精神。他在⼲活的时候,就是远处山岭在放炮,他也听不见。他坐下思索的时候,天下雨了他也不知道。德光大伯由衷地在心头说:这是一颗稳实的好苗苗啊!

  到山岭中去割秧青当水田的肥料,坐在⾼大的⻩桷树脚下歇气,记录老农嘴里的农谚,程旭为育种,真是废寝忘食,不顾一切。听说哪个大队的老农浸种技术好,他不顾⼲了一天活后的劳累,跑几里路去讨教;听说隔邻一个公社,有个老农种出的水稻产量总比人家⾼几十斤,他趁休息天爬山涉水去打听;韩家寨大队有个富裕中农叫韩德才,肚皮里有几十句关于培育良种的农谚,他的自留地里,每种蔬菜都能比别人家早出半个月,拿到市场上去,总是时鲜货,价卖得⾼。程旭听说了,也去他家请教。韩德才这人不像其他老农,他肚里那套经,别人不问时,他会自吹自擂地说上几句,等到程旭上门去请教,他又倚老卖老地,搭起架子不说了。程旭不厌其烦,头次碰了一鼻子灰,他去二次;二次不成,他去第三次;十次八次,韩德才经过私下打听,知道程旭不种自留地,也不会抢种时鲜货,夺他生意,他放心了,把一肚皮经,全给程旭念出来了。说起来也怪,这样的两个人,竟然也交起了朋友,相处得比谁都还亲热呢!

  这就是姚银章说的,程旭和富裕中农勾勾搭搭的真相。

  德光大伯不这样看待程旭。程旭不是去学韩德才卖时鲜货、‮钱赚‬、做买卖那套东西,学的是他种庄稼的经验,有什么不可以呢?采得众人百花藌,酿出一窝纯蜂糖。这才是⾼招呢!

  一晃,三年过去了。德光大伯最近开始⾼兴了,因为他听说,公社伍国祥‮记书‬,现在恢复了工作,当上了公社⾰委会主任兼党委筹建小组组长。同时,他和程旭经过三年的苦苦探索,试验,终于确定了“七月⻩”和“珍珠矮”两个品种的长处,能适应韩家寨团转的气候,只等授粉成功,明年便能观察新品种的实效了。

  明年,该是个充満了希望的年头啊!良种能育成功,有多么好!伍‮记书‬恢复了工作,他了解德光大伯,准会把他的问题提出来,推翻那些诬蔑不实的捏造,重新安排工作。

  到那个时候,德光大伯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搞育种了!再也不用像现在这样,偷偷摸摸地搞了。

  这几天,德光大伯每晚上都睡得很香。因此,当他被袁明新敲开屋门,看到同来的袁昌秀、慕蓉支时,不免有些奇怪:深更半夜,出什么事了,这几个人为什么要找他。

  及至把他们让进屋头,听袁明新说了事情的经过之后,德光大伯才觉得,这件事确实很严重。

  他昅着叶子烟,皱紧了眉头,默默地思忖着。

  德光大伯比袁明新、袁昌秀、慕蓉支更了解程旭。因为在一次歇气时,德光大伯问及过他的家庭和父⺟的情况,程旭曾坦率地讲过他的父⺟这几年来的经历。

  德光大伯从自己经历到的事情,联想到程旭的父⺟,也许是弱者易引起人的同情关切,更可能是德光大伯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最主要的当然是程旭本人的所作所为,使得德光大伯对这个年轻人愈加关怀和热爱。此时此刻,他敏锐地感觉到,要逮捕程旭,肯定也是‮害迫‬他父⺟的手段之一。

  面临的事件是严峻的。

  “老哥子,你看看,快一起拿个主意吧!”袁明新望着蹙紧眉头思忖的韩德光,小声地提醒他说:“时间就是小程的命啊!”听袁明新的口气,德光大伯知道他此来肚里一定有主意,便从嘴里菗出叶子烟杆,俯⾝问:

  “依你看,该打啥子主意呢?”

  “前几天,我听说过去你那个老连手、公社伍国祥伍‮记书‬,又当了⾰委会主任。他既当了事,准定会知道这件事,你去找找他吧!”袁明新直通通地说:“顺便,你还可…”

  德光大伯完全明白袁明新的意思。不过,他比袁明新看得更远、想得更多:

  “要是对方的来头大,气势汹,一个公社主任,怕也难抵得住啊!程旭这么个小青年,会犯哪种罪?古时候,秦桧害岳飞,挑个莫须有的罪名,就把个好端端的忠臣良将害死了。近几年来整人的手法多得出奇,防不胜防。不用挑啥罪名,也能把人往死路上逼。现在有人要蓄意害程旭,怕难得抵挡哪。”德光大伯焦愁地说。

  “事情既让我们晓得了,总该出全力救他啊,老哥子。”袁明新大伯想得简单些,说话也直率:“程旭是我们韩家寨大队育良种的一根柱子,少了他,要成了的事情也成不了!”

  “那是当然!”韩德光大伯带着一股风“呼”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拿出凛然不可‮犯侵‬的架势说:“不育良种,随便哪个想来乱捕人,也没那么简单,还得问个幺二三!我是说,我们要准备好斗争,莫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啊!”两位老农在说话,袁昌秀和慕蓉支坐在一旁全神贯注地倾听。袁明新大伯家里,慕蓉支是常来常往,对大伯嘻哈连天好说话的脾性,摸得很熟。德光大伯屋头,三年来她是头一次进门,不过她一接触这个老人,就发觉他和自己心目中想象的人全然不同。两个老人的对话,深深地触动了慕蓉支。她本人听到程旭将被逮捕的消息,焦灼不宁,坐卧不安,一个劲儿掉眼泪,是因为她对程旭有了很深的感情。那么,昌秀、这两个老人,对程旭这么关切,又是为啥呢?看他们的样儿,和程旭之间,犹如肌肤之间的关系一样,在这样的事情上,为了程旭,他们都可以深夜不睡,挺⾝而出,想办法救他,这种感情又有多么深厚哪!

  也不知是为什么,悲伤过度、几乎对程旭将被捕这件事绝望了的慕蓉支,此时却从老农⾝上获得了新的力量和勇气。如果说,在尖锐激烈的斗争中,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磨炼中,一个年轻人最容易长进、成熟的话,那么,幼稚、娇柔的慕蓉支在逐渐坚強起来。她的头脑不再是那么单纯无知了,她也不再是如同弱不噤风的细树枝条那样了,她的信念在变得坚定,她的目光在变得敏锐,她的感情在不断地升华、发展。她心里在说:我没有看错程旭,他确是个值得钦佩和为之担忧的人。

  “说走就走,趁着这黑夜,我马上就到公社去!”慕蓉支的思路被德光大伯的声音打断了。

  袁明新大伯有点不安地说:“天黑、路远,你能行?”

  “成!”德光大伯响当当地说。

  昌秀把自己手中的电筒,塞到德光大伯手里,伸出手说:

  “大伯,我陪你去!”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叶辛经典知青作品文集

  “我也去!”慕蓉支向前要求着。

  德光大伯试了试电筒,特意借着油灯的光,仔细地瞅了瞅这个‮海上‬姑娘。他一摆手说:

  “这条路,我走几百几千次了,误不了事。你们都还年轻,莫去!”

  袁明新大伯完全懂得德光的意思,他拉拉两个姑娘,说:

  “德光大伯说得对,这种事儿,不宜敲锣打鼓,引得众人注目,让他一个人去吧!”

  他们把德光大伯送到寨口上,三个人伫立在耝壮⾼大的沙塘树脚,迎着深夜里的山风,仰起脸一直望着大伯亮着的电筒光,在山岭拐弯处消失,才走回寨子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