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日光流年 > 第二章

第二章

目录

  ①三姓村──三姓村仅有蓝姓、杜姓、司马姓组成。地理位置为三县界之地,然三县上千年的志史记载中,却均无三姓村之来源。据他们自己祖辈代代相传的说法,是明末清初之时,因战,灾祸之故,蓝姓从山东、杜姓从山西、司马姓从陕西逃荒至耙耧山脉的深皱之间,见其这儿人烟稀少,⽔土两旺,于是也就搭棚而居,常住下来,耕种劳作,通婚繁衍,成为村落。初时他们和别的人世一样,人畜两盛,生寿也都六十岁,甚或八十岁,然一代一代的出生与消亡,寿限却慢慢锐减下来,早些时候,村人多都有生害黑牙病,关节病,有的弯驼背,骨质松疏、肢体变形,基至瘫痪在。百余年来,三姓村人又大都死于喉堵症,人的寿限从六十岁减至五十岁,又从五十岁减至四十岁,终于就到了人人都活不过四十岁的境地,到了満世界不和三姓村通婚往来的境地。最早发现喉堵症的是司马蓝的曾祖爷司马天仁,那时村里人口还不甚众多,都能活至五十余岁,他曾动员村人迁徙出耙耧山脉,可在方圆百里,没有找到一处⽔土两旺之地,终于未能迁徙,到了村人多都活不过五十岁时,司马蓝的祖爷曾大举动员各户零星迁走,自行安家,可那时侯村落里网状的⾎缘关系和乡村?死不离窝?的观念都已形成,很少有单家独户能够决心迁走。虽然三姓中都有一家、两家迁出,可到了外村,因不能速愈的喉症和遗传,外村人都不与三姓村人通婚,不得不又返迁回耙耧山脉。1950年的新‮府政‬成立之后,似乎也曾有过几次动议搬迁,然终因外界人口的无限膨和土地的紧缩等原因,大迁徙也只是停在动议之中,从而,三姓村也就不再奢望集体迁徙,也就年年月月地生存到了今天死亡遍布的境遇。

  ②儒瓜──非小孩之意。耙耧山脉一带称侏儒为儒瓜,指那些一辈子都如瓜样团着长不大的孩娃。

  ③灵隐⽔──从三姓村向西六十公里,为豫西伊河⽔系,起源于栾川县,途经嵩县、伊川县、⼊龙门,进洛河,汇⻩河。在栾川、嵩县相之处,山势俊美,林茂叶秀,有一灵隐寺,寺庙始建于清末时期,伊河从寺头分出一支岔河,称为灵隐河。灵隐河两岸⽩姓,多有百岁老人。司马蓝率三姓村民自十余年前,始开山修渠,引灵隐⽔以延年益寿,工程浩大,全程已挖四十余公里。

  ④教火院──位于县城西南城关镇区,1892年英国传教士修建,系教堂医院,1942年后,⽇军进驻河南,改教堂医院为‮场战‬烧伤院,凡住病人,多为‮场战‬上被火烧伤士兵;⽇军投降后,留下的异人植⽪术,使教火院在这一地区名闻暇尔。解放后,教火院改为县医院附设烧伤医院,故百姓至今传称为教火院。系教堂医院与烧伤医院的合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