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网
首页 > 历史 > 慈禧全传 > 第三章

第三章

目录

  来的时候,还是繁花眼,一晃的工夫,绿叶成荫,又是一番光景,朱学勤要赋归了。

  一个多月的勾留,在他自己看来,一无成就,但在曹毓瑛他们眼中,他已不辱所命。由于他的谨慎持重,那些希望从他身上看出恭亲王有何企图的人,无不失望,他们认为恭王是失势了,一时不能有何作为了,所以象作为恭王的亲信的朱学勤之,依然浮沉由人,不能不小心当差,以求自保。

  这当然是一种错觉,而能使人产生这样的错觉,便是朱学勤的成功,他不但替恭王洗刷了“要谋反”的流言,而且替恭王加了一层“韬光养晦”的掩护色彩。

  另外,他还听到许多“秘闻”:要谋反的不是恭王,而是拚命与恭王为敌的肃顺。

  据宫里传出来的消息,肃顺以内务府大臣及御前大臣的双重资格,出入宫,毫无顾忌,有时公然坐上皇帝的宝座,顾盼自喜。这就是“逆迹”

  还有个十分离奇的故事,朱学勤也是在热河才听到的。据说,肃顺每天一早醒了以后,未下就先要喝一杯人,用的是一只先皇御赐的玉杯,一向为肃顺所珍视。有一天小当差不小心,打碎了那只玉杯,一时吓得魂不附体,就有人指点他去求教于原为“穆门十子”之一,而今是肃顺的心腹的陈孚恩。

  于是陈孚恩授以密计,教他把碎了的玉杯,设法粘合,第二天一早,照样盛了人去伺候,一揭帐子,失声惊呼,手颤杯落,砸得粉碎。肃顺自然要追问,小当差战战兢兢地答说,揭开帐子,看见一条金龙盘在上,受了惊吓,以致失手。而肃顺竟信以为真,不但不责罚小当差,还特加赏赐,买嘱他严守秘密。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无从究诘,但如说肃顺有谋反之心,则陈孚恩一定会知道,甚至参与密谋,那是了解朝局内幕的人,一致深信不疑的。

  因此在饯别朱学勤的前夕,屏人密谈时,曹毓瑛特别谈到留守在京的陈孚恩,提出警告:“陈子鹤老巨猾,居心叵测,那是宫灯派在京里的‘坐探’,格外要提防他。”

  “知道了。”朱学勤又说。“关于宫灯的那些流言呢?依你看,有几许可信?”

  “这很难说,也不便谈论。反正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倘有形迹抓在手里,千万慎重,不可造次行事。打蛇要打在七寸上,若无把握,须防反噬!”说到这里,曹毓瑛从书房里取出密札一通,郑重付:“拜托面呈恭王。我的看法,都写在上头了。这封信若落在外人手里,一场轩然大波,你我都要身败名裂。千万当心,千万当心!”

  朱学勤听他这样说,当时解开衣襟,把曹毓瑛的信,藏入贴身所穿短袄的夹袋中。

  事情已经代,夜也深了,但宾主二人,都有无限依恋不舍之意,这不仅是因为情深厚的缘故,还另有一分“明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苍凉之感。朝局混沌,天子病重,一旦“大事出”在肃顺的把持之下,不知会演变成怎样一个局面?但盼安然度过这个夏天,秋凉回銮,恭王能与皇帝见了面,涣释猜嫌,重入军机,那时大局才有稳定的可能。

  “这个夏天,”曹毓瑛感叹着说“这个夏天可难过了。”

  朱学勤懂得他的意思,朗然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但愿有此‘好景’。只怕等不到那时候。”

  “对了!”朱学勤记起久已藏在心里的一个念头“有句话一直想问你,于今分手在即,不能不说了。果真霹雳一声,天昏地暗,那时如何应变?”

  曹毓瑛苦笑了“你我经常苦思焦虑,未有善策的,不正就是这件事吗?”

  “虽说未有善策,总须有一策。”

  “我在信上也约略提到了些。真个如你所说的,‘霹雳一声,天昏地暗’,那就恐怕不得不走上‘与汝偕亡’这条崎岖险路了。”

  何谓“与汝偕亡”?何谓“崎岖险途”?朱学勤细细地咀嚼着这两句话,觉得意味深长,颇有启发。

  “我想‘霹雳’或不可免,‘天昏’或不至于。周公辅成王,天经地义,‘上头’读诗书,难道这个故事都不记得?”

  “在你我看是天经地义,在‘宫灯’看,正要天翻地覆。

  周公摄政,管叔蔡叔与武庚作,这不也是故事吗?”

  “然则唯有效周公的诛伐了!”

  这一句话刚出口,朱学勤恍然自悟,所谓“与汝偕亡”、“崎岖险途”正就是指此而言。“宫灯”再厉害,手上没有立即可以调遣得到的兵力,这是他一个致命的弱点。果真龙驭上宾,照本朝的成例,必有遗诏派定“顾命大臣”辅保幼主,倘或“周公”竟不与其列,则提一旅之师来清君侧“管叔”

  和“蔡叔”弟兄唯有俯首受缚。

  他们在密议着皇帝驾崩以后,如何以恭王为中心来应付变局,同样地,在宫内也有人在悄悄地谈论着恭王——自然,那是懿贵妃。

  懿贵妃心里的话,只有一个人可谈,不是小安子,是她的胞妹,醇王的福晋。但虽是椒房懿亲,进宫探望同胞姊妹,亦不是随便可以来去的,到热河八个月中,醇王福晋与懿贵妃见面的次数,总共不上十次,最近的一次是在两个月前。

  不过两个月的工夫,在她眼中,皇帝又变了一个样子。

  “皇上怎么这么瘦呀?”她惊骇地与她姐姐私语:“简直都形了。”

  “哦!”懿贵妃愣了愣说“也许我们是常见面的缘故,倒不怎么看得出来。”

  “皇上自己可知道他自己的病?”

  “谁知道呢?”懿贵妃悻悻然地“他从来没有跟我提过。

  我也不问他。”

  “皇后呢?”醇王福晋又问“皇后当然关心,可曾说过什么?”

  “她能有什么主意?主意要别人替她拿。”

  “是啊!”醇王福晋觉得进言的时机到了,看一看花影中、廊柱边,确实没有人在偷听,才放低了声音说“七爷要我来问问你,皇上可有了什么打算没有?他害怕得很。”

  “怕什么?”

  “怕有个什么三长两短,要紧的人,一个不在皇上身边,误了大事!”

  懿贵妃心想,倒难为醇王,还能想得到此!她平看她这位妹夫,庸懦无用,照此刻来说,缓急之时,似乎可以做个帮手。但这点意思她就对嫡亲的胞妹,亦不肯透,只平静地问道:“那么,谁是要紧的人呢?”

  “五爷是过继出去了,而且人也糊涂,我们的那位七爷,到底年纪还轻,自己知道还担当不了大事。老八、老九还是孩子,更甭提了。”

  这样,谁是要紧的人?不说也明白,是“六爷”恭王。懿贵妃点点头,保持着沉默。在未曾回答她妹妹的话以前,她必须先估量一下醇王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为他自己想爬上来而探路,还是真的为大局着想?

  “万寿的日子不是快到了吗?”醇王福晋又说“六爷该来替皇上拜寿啊!”“哼!”懿贵妃微微冷笑“等咱们想到已经晚了,人家早就有了算计,皇上听了肃六的话,今儿早晨口传军机:六月初九万寿节,除了各衙门有执事的官员以外,其余的都不必到行在来。”

  这下是醇王福晋保持沉默了。她的沉默是真的无话可说。夫妇俩昨天晚上商量了半夜,才想出让恭王以叩贺万寿为名,到热河来见皇帝,自以为是名正言顺的好办法,特地来告诉懿贵妃,那知办法虽好,落在人后,变得一无用处。所以醇王福晋觉得非常扫兴。

  “肃六就会这一招,想尽办法不让六爷到热河来!可见得他还是怕六爷。”

  “对了!”懿贵妃很率直地答道:“你说了半天,就是这句话还有点儿意思。”说到这里,她把脸色一正,用低沉而极具有自信的声音又说:“凡事有我!你回去告诉七爷,沉住气,别打草惊蛇——那条‘蛇’,他可千万碰不得。”

  话里对醇王藐视得很,做妹妹的觉得好无意味,正想辞出,皇帝派了小太监金环来传旨,召懿贵妃和醇王福晋去听戏。懿贵妃心里明白,这是沾了妹妹的光,皇帝的原意,不过优遇弟妇而兼姊妹的醇王福晋,不能不顺便招呼她一声。本想赌气告病,但又觉得何苦让妹妹心里起个疙瘩?所以想想还是去了。

  “避暑山庄”的戏台有三处,最大的在勤政殿前的福寿园,遇到寿庆大典才用。一处在澹泊敬诚殿后面,离皇帝的寝宫极近。还有一处在如意洲,如意洲三面临水,一径遥通,宜于盛夏居住,戏台临水而建,名为一片云,肃顺已经派人在修理,要赶在万寿节前启用。

  经常使用的戏台,是在澹泊敬诚殿后那一处。等懿贵妃和醇王福晋到了那里,戏已开锣,高踞宝座的皇帝,正聚会神地注视着戏台上,此时不宜去分他的心,只尽自己的礼节,跪了安,懿贵妃在皇后身旁坐下。醇王福晋不敢僭越,向皇后跪安以后,打算着退到后面去入座,却让皇后一把拉住了,指一指懿贵妃身旁的空位。于是醇王福晋便和她姐姐坐在一起。

  坐定了看台上,唱的是昆腔,不如弹那么热闹,也不如弹那么易解,但正在演着戏的那脚,醇王福晋却在台上看过他不止一次,是升平署的一个学生,名叫张多福,据说最得皇帝的心。这张多福此刻唱的不知是什么戏?只见他身穿水田衣,手执拂尘,想来扮的是个小尼姑。脸上淡扫蛾眉,薄敷胭脂,眉梢眼角,做出无限漾的意思,当然是个不规矩的小尼姑。

  皇帝与懿贵妃都看得津津有味,皇后却大不以为然,嘴里只不断轻声叨念看:“罪孽,罪孽!”而且常闭起眼来,只不过闭不多时,又舍不得不看,还是睁得大大地。

  这一出完了,皇帝放赏,张多福随即到台下谢恩。接下来又是一出昆腔:《夜奔》。扮林冲的那个学生,看上去才七八岁,一身簇新的行头,扎束得极其英俊,随着小锣笛子,一面唱,一面做身段,干净俐落,丝丝入扣。皇后看得极高兴,戏完了,吩咐“放赏”皇帝为凑皇后的趣,等他下台谢恩时,特意叫小太监如意,领着他到皇后面前来磕头。皇后摸着他的头问了名字,特意又从荷包里掏出个小金锞子来赏他。

  这两出昆腔唱过,下面是由京城里特地传来的,广和成班的弹,第一出是老生黄全的《饭店》,唱的是《隋唐演义》里的故事,秦叔宝被困在天堂州,遭受饭店掌柜的凌辱,不得已当锏卖马来还店饭钱。黄全是一条“云遮月”的嗓子,特别宜于唱这路苍凉越的戏,此刻御前奏技,更不敢有丝毫疏忽,抚今追昔,自叙身世,把个英雄末路的凄凉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扮店家的那个小花脸,自然也使出全副精神,只拿尖酸的言语,得秦叔宝走投无路。那副小人脸嘴,在懿贵妃看来,就是肃顺第二,所以看着觉得又痛快,又生气,不住拉着醇王福晋的衣袖,小声说道:“你看多势利!”

  等《饭店》唱完,暂停片刻,太监摆膳桌传膳,这时皇帝才得有工夫跟人说话。

  “大阿哥呢?”他问皇后。

  “他要跟了来,我怕他念书的心野了,不让他来。而且,”皇后正一正脸色又说:“有些戏,可真不宜让孩子来看!”

  皇帝知道她是指张多福所唱的那出《思凡》而言。这出戏不是戏,推陈出新,另有妙解,正要为皇后讲解其中的好处,只见御前大臣肃顺,领着内奏事处的官员,捧着黄匣,入殿而来,这是有军报到了,皇帝不能不先处理。

  黄匣中一共七件军报,其中一件是督办浙江军务的杭州将军瑞昌和浙江巡抚王有龄会衔的飞奏:“浙东寿昌失守,严州、兰溪吃紧。”皇帝最不能放心的就是浙江的军务,由寿昌到绍兴、杭州一水可通,关系尤其重大,进退机宜,必须立即有所指示,于是传谕:“召见军机大臣。”

  好好的戏听不成了,皇帝大为扫兴,他对瑞昌和王有龄的印象,原就不好,这时越发认定这两个人办事不力,所以在指授方略之后,把瑞昌和王有龄大骂一顿。因为过于激动,话也说得太多,以致气头昏,不能再去听戏了。

  到第二天精神略好,又续前一天未竟之。一早就传谕,侍候午后开戏,升平署开了戏单来,皇帝亲笔点定,大锣大鼓的武戏不要,枯燥严肃的唱工戏不要,一出《四海升平》,朱笔批示:“下次再传”剩下的就都是生旦合演的风情戏,或者有小丑科打诨的玩笑戏。

  这样一连唱了好几天,到得五月底,一片云的水座修好了,越发无不唱,这一阵子皇帝的心情极好,因为除了浙江以外,各地的军务都颇有起。对洪杨的用兵,重心仍在安庆,曾国藩自祁门移驻东,督饬曾国荃坚持不撤,洪杨悍将陈玉成以攻为救,佯战湖北,用意在迫使曾国荃回师相救,便得解安庆之围,幸好有胡林翼坐镇,曾氏弟兄才无后顾之忧。此外左宗棠为曾国藩帮办军务,极其得力,更为皇帝所嘉许。而曾左胡的不负重任,迭建勋业,说来都是肃顺的推荐调护之功,因此,皇帝对肃顺的宠信,亦复是有加无已。

  当然,肃顺是要“感恩图报”的,他决心要让皇帝好好过一个生日,第一不让他烦心,皇帝不愿与恭王及那些喜进忠言的老臣见面。肃顺早就有了布置,由皇帝亲口传谕军机大臣,明发上谕,不必到行在来叩贺万寿。但有执事的官员是例外。与庆典有关的执事官员,不过是礼部、鸿胪寺、光禄寺,以及内务府的司官,从五月中开始,他们就从京城里带了大批工匠、物料,把“避暑山庄”布置得花团锦簇,喜气洋洋。当然,还有京里的名伶,早就传齐了到热河伺候,万寿这一天,福寿园、一片云和澹泊敬诚殿后三处戏台,一起上演。皇帝已有旨意,六月初九这一天:“里外叉着唱,要寻常轴子杂戏共十八刻”加上照例应景的开锣戏,半天都唱不完。

  就这时候,钦天监也来凑兴,专折奏报,八月初一月合璧,五星联珠“,同时绘图呈览。这是罕见的祥瑞,看来皇帝快要传《四海升平》这出戏了。

  不过,皇帝到底还不是脑筋糊涂,见识浅薄,会陶醉于天象巧合上的昏庸之主,遇到这种情况,尊重家法,先查成例。查出嘉庆四年四月初一,也有此“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当时仁宗睿皇帝有一道上谕,说川陕战事未平,不敢侈言符应,只望早平定,黎民复业,铺陈祥瑞,近于骄泰,深为不取,此事“不必宣付史馆,用昭以实不以文之至意”

  皇帝觉得他祖父所说的这番话极好,命军机传谕内阁,就照这番意思“明发”晓谕臣民。但天上的星象“以实不以文”人间的繁华却是以文不以实,万寿的庆典,并不因“东南贼匪,未克殄除”而减少了繁文缛节。行宫内外,特别是内务府的官员,庆寿的情绪跟那几天的天气一样地热烈。

  六月初八暖寿,在福寿园赐食,是晚宴。六月初九万寿正,皇帝一早起身,先到供奉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御容的绥成殿行礼,然后临御澹泊敬诚殿受贺。

  内设了卤簿请驾,丹陛大乐,以皇子和亲王、郡王为首,贝勒贝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文武大臣、翰詹科道,一律蟒袍补褂,各按品级序列,在礼部和鸿胪寺的官员鸣赞之下,雍容肃穆的“庆平”乐章之中,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庆贺大礼。

  午时赐宴,仍旧在福寿园。皇帝升座、赐茶、进膳、赐酒,不断地奏乐、不断地磕头,等这些仪注完毕,个个汗浃背,委顿不堪,最好回到私寓,解衣磅礴,好好凉快一下。无奈这是办不到的事,赐宴以后,赐入座听戏,回头还有赐食、赐文绮珍玩,许多的荣宠,不能走也舍不得走。

  群臣如此,皇帝当然更难支持。他素畏热,一回到寝宫,得只剩一身绸小褂,一面大啖冰镇的水果,一面由四个小太监替他打扇,等积汗一收,又要了新汲的井水来抹身。这样自然是痛快,但冷热相,却非他的虚极了的身子所受得了的,顿时觉得鼻头昏,头有股说不出的烦闷。

  但是,他不肯把自己的不舒服说出来——有许多原因使得他不能说,大喜的日子召御医,不独太扫兴,更怕引起不小的惊疑揣测,所关匪细。而且他也不甘于这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日子在病中度过。完成殿行礼,澹泊敬诚殿受贺,福寿园赐宴,他认为那是他所尽的义务,要从此刻起,他才能庆祝他的生日,内务府为他细心安排的一切节目,他决不能轻易舍弃。

  就这时,小太监金环来请驾,说皇后和妃嫔,还有大阿哥、大公主都等着要替万岁爷上寿。

  “知道了!”皇帝甚至都不传御药房,只在金豆蔻盒子里取了些紫金锭、槟榔放在嘴里嚼着。然后换了轻纱便衣,起驾去受儿家人的祝贺。

  在烟波致的正屋中,皇后以次,所有的妃嫔都到齐了,珠冠凤衣,一律大妆。

  大阿哥和大公主是早就被教导好了的,一见皇帝,便双双了上来跪安,用洲话恭贺吉祥。然后等皇帝升了座,皇后又领着妃嫔行礼。天气酷热,盛妆的后妃,被汗水蒸发得粉腻脂香,却越显得红面白,分外娇,好看倒是好看,皇帝却于心不忍,吩咐一声:“都去换了便衣吧!”

  好在各人的宫女都带着衣包,又多的是空闲不用的房屋,不妨就在附近更衣,只有皇后回寝宫去换。懿贵妃自觉与众不同,跟着皇后一起行动,到了中宫,打水抹汗,重新上妆,懿贵妃一面扑粉,一面对皇后小声说道:“皇后瞧见了没有,皇上的气不好!”“是累了!”皇后微皱着眉说“偏偏天又这么热。”

  “要劝皇上节劳才好。”

  “怎么节?阿弥陀佛,但盼没有六百里加紧的军报吧!”

  “能有人替皇上分劳就好了。”

  “谁啊?”皇后转脸问道:“你说谁能替皇上分劳?”

  是这样相当认真地问,懿贵妃不能不答,但碍着宫女在旁边,说得太明显了,怕传出去又生是非,所以她旁敲侧击地说:“七爷到底年纪还轻,六额驸又太老实!”

  故意说到醇王和额驸景寿,意思是皇帝身边须有一个能干的骨至亲来襄助,这当然暗示着恭王。皇后再忠厚,也不能听不懂她这句话。

  于是皇后答道:“京里也要紧,那是根本之地,得要六爷这样的人,在那儿坐镇。再说,洋务也没有人能办得了,这一阵子正跟那个洋人,总税司赫德议关税的章程,那儿离得开呢?”

  皇后何尝知道甚么关税?而居然连总税司是洋人,名字叫赫德都知道,岂不可怪?这不用说,当然是听皇帝谈过,看样子恭王不能离京的这些理由,也是皇帝的话。然则皇后一定跟皇帝谈过恭王的事——懿贵妃对此极其关心,只苦于无法向皇后细问究竟。

  想一想,只好话里套话来,略窥端倪:“关税本当户部该管,也不全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事,而且在该衙门行走的,还有六爷的老丈人桂良,还有文祥。”

  皇后不知是计,说了实话:“六爷原有个折子,请旨由户部会商办理。肃六说户部不懂洋务,事权不专,反而不好,又说,洋人只相信六爷,非六爷在京主持不可。”

  “哼!”懿贵妃微微冷笑“倒真是会拣好听的说。”

  “我看不是好话…。”

  “皇后!”懿贵妃突然间一喊,打断了她的话。

  这是什么意思?皇后微感不悦,愕然相视,懿贵妃努一努嘴,又使一个眼色,很明白表示出来,窗外有人在注意她们的谈话。

  抬眼看去,隐约见有一名太监站在窗外,凝神侧耳,看模样是有些可疑。皇后素谨慎,便不再多说,只从背影中认清了这名太监,名叫王喜庆,是敬事房额外的“委署总管”派在中宫,专门担任皇后传取应用物件,与内务府打交道的差使。

  然而皇后也不免困惑,如果说王喜庆是在偷听谈话,他的目的何在?是为人作细吗?那么指使他的人又是谁?最要紧的是,王喜庆所希望偷听到的是些什么话?这些疑问都必须先清楚,才好定处置的办法。但在当时,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跟懿贵妃商量。

  “皇上派人来催了!”双喜在皇后身后悄悄禀报。

  “好了,好了,就走!”

  等皇后和懿贵妃刚到澹泊敬诚殿后的戏园,皇帝紧接着也驾到了,进过果盒,随即传旨开戏。宫中年节喜庆,照例要演“大戏”那是乾隆年间传下来的规矩。凡是“大戏”不重情节,讲究场面,神仙鬼怪,无所不有,万寿节的大戏,总名“九九大庆”其中再分“麻姑献寿”、“瑶池大宴”、“海屋添寿”等等节目,几乎把所有关于寿诞的神话,都容纳了进去,只见台的王母娘娘、南斗、北斗、寿星、八仙、金童玉女、天兵天将,一个个服饰鲜明,形容奇特,齐声合唱着“天下乐”、“太平令”、“朝天子”、“感皇恩”之类北曲的“牌子”载歌载舞,热闹异常,这是在京城宫里所看不到的。不想乾嘉的盛况,复见于此戎马仓皇的行在,这虽是内务府的一片“孝心”但皇帝于大眼福之余,内心不能没有感慨。大戏完了,接演皇帝亲点的“寻常轴子杂戏”时届申初,开始晚宴,皇帝独据正中金龙桌围的大膳桌,皇后带着大阿哥、大公主坐东边第一桌,西边第一桌是懿贵妃,其余妃嫔,两人一桌,按照位分高下,册封先后,在东西两边,依序入座。太监传膳,宫女打扇,殿内殿外伺候的人,有两三百之多,但趋奉行走,声息全无,戏台上的唱词科白,每一个字都听得清清楚楚。

  所有的后妃,都觉得这是最享受的一刻,但皇帝却不对了,由于出了些汗,头昏鼻倒是好得多了,肚子里却作怪,一阵一阵地疼。先还忍着,忍到后来,冷汗淋漓,脸色发青,小太监如意看出不妙,赶紧走了过去,低声问道:“万岁爷那儿不舒服?”

  “肚子疼。想拉!”

  “奴才伺候万岁爷方便。”

  “等一等!”皇帝心想,一离座而起,整个欢乐热闹的局面,顿时就会改观,所以还希望能忍得下去。

  “是!”如意口里这样答应,暗中招呼了敬事房首领太监陈胜文,有所准备,同时取了些暑天所用的成药,悄没声地进奉皇帝服用。

  那些成药,都是参酌数百年来的验方,选上等药材所制,及时而服,确具神效,可惜进用得太晚了些,一无效果,皇帝里急后重,忍无可忍,终于不得不起身如厕,并且一叠连声地叫:“快、快!”

  于是两名小太监掖着他,几乎脚不点地,一阵风似地把他送入预先已准备了净桶的后院套房里。

  事出突然,一殿皆惊!但谁也不敢动,只一个个偷眼看着皇后。皇后已学会了镇静,她知道马上会有人来奏报,所以急在心里,表面还能保持中宫的威仪。

  果然,陈胜文匆匆赶了来,跪在皇后座椅旁边,低声说道:“皇后万安,万岁爷只是闹肚子。”

  “喔!你去看看,马上回来告诉我。再找一找栾太、李德立,看是在那儿?”

  “刚才已经请旨了,万岁爷不叫传御医。”

  “嗯!”皇后懂得皇帝不张皇的意思“你先去看看情形怎么样再说。”

  “是!”“还有,悄悄儿告诉各宫的丫头,让她们告诉她们主子,别惊慌,别!”

  “奴才已经告诉她们了。”

  “好,你去吧!我等着听你的信儿。”

  陈胜文答应一声,磕了个头,站起来赶到皇帝那儿,只见七八个小太监围着皇帝,替他擦脸的擦脸,揩手的谐手,打扇的打扇,系衣带的系衣带,皇帝虽还不免有委顿的神气,但脸色已好得多了。

  一见陈胜文,不等他开口,皇帝先就说道:“嘿!这下肚子里可轻松了!怕的是晌午吃的水果不干净。”

  陈胜文连忙跪倒回奏:“奴才马上去查。”

  “唉,算了吧!高高兴兴的日子。”皇帝又问“外面怎么样?”

  “皇后着急的。奴才跟皇后回过了,说万岁爷只不过闹肚子,皇后才放心,吩咐奴才来看了,再去回话。”

  “你跟皇后说,没事!我马上就出去。”

  “是!”陈胜文又说“奴才请旨,可要传御医侍候?”

  “胡闹了!”

  听得这一句话,陈胜文不敢再多说。匆匆又赶了去回报皇后。这时在外面护卫的御前大臣肃顺、景寿,领侍卫内大臣醇王奕澴,都得到了消息,顾不得后妃在内,以天子近臣的资格,不奉宣召,纷纷赶来伺候。刚一进戏园,皇帝已经出临,于是后妃、大臣、太监、宫女,连戏台上的“陈最良”和“香”一齐跪,直待皇帝入座,方始起立,照常演戏。

  肃顺、景寿和醇王,又到御前问安,皇帝摇摇手,夷然说道:“没有什么,没有什么!你们就在这里陪我听戏。”说着,又回头吩咐小太监如意:“给六额驸他们摆桌子,拿几样菜过去!”

  三位大臣一一叩首谢了恩,趁摆膳桌的工夫,三个人退到后面,把陈胜文找来问了情形,商量着要不要传御医伺候。肃顺以皇帝的意旨为意旨,景寿没有主见,醇王却力主慎重,说把栾太、李德立找来待命的好。有备无患总是不错的,肃顺拗不过醇王的意思,只好派人去找。

  要找不难,必是在福寿园。找了东廊找西廊,从大帽子底下一张一张的脸看过去,先找到栾太,然后又在最后面的座次上找到了李德立,招招手都唤了出来,跟着内务府官员离开了福寿园。

  众目昭彰下的行动,立刻引起了所有在场的官员的注意,纷纷头接耳,惊疑地猜测着,猜测着多集中在皇帝身上,是呕血还是发烧?反正来势不轻,否则不会在大喜的日子,宣召御医。

  许多人都有个存在心里不敢说出来的感觉:寿辰召医,大非吉兆。还有些人无心看戏了——他们心中有出“戏”正要开始,病骨支离的皇帝,抛下一群年轻貌美的妃嫔和一个六岁的孤儿,一瞑不逝,大政付托何人来代掌?是眼前跋扈的权臣,还是京里英发的亲王?这势如水火的一亲一贵,可能够捐弃前嫌,同心协力来辅保幼主?倘或不能,那么钩心斗角,明暗箭的争夺,令人惊心动魄的程度,不知要超过此刻戏台上多少倍!

  然而戏台上的出将入相,一朝天子一朝臣,究不过是优伶面目,台下的这出“戏”唱了起来,可就不知几人得意,几人失意?自觉切身荣辱祸福有关的一些人,不但无心看戏,而且也必须早早设法去打听消息。

  这些人中,有一个就是曹毓瑛。但奉旨入座听戏,不可擅离,他是个极深沉的人,既然一时无法身去打听,便索不谈那些无的揣测之词,所以他心里最热,表面却最冷静。

  等散了戏,各自退出。曹毓瑛先回军机直庐休息,这天值的军机章京是许庚身,清闲无事,正照他堂兄许彭寿的嘱咐,调了一壶好松烟黑浆,在写“大卷子”准备明年“会试”一见曹毓瑛便放下笔站起来让座。

  “我真羡慕你!”曹毓瑛摘下大帽子,放在桌上,从许庚身的听差手里接过一块热巾,一面没头没脑地擦着汗,一面又说:“今天这种日子,难得有此片刻清闲!看我,袍褂都透了!”

  许庚身笑了笑,问道:“里头来,可有所闻?”

  “我还向你打听呐!”

  “栾、李二位还不曾下来,但也不曾请脉。”

  “喔!圣躬如何不豫?”

  “琢翁竟还不知道?”许庚身讶然答道“说是吃了生冷闹肚子,一泻以后就好了。”

  “原来如此!”曹毓瑛点点头低声说道“我先回去,这里就偏劳了。”

  “请吧。有消息我随时送信,等李卓轩下来,我通知他到你那里去。”

  “那就太好了。费心,费心!”

  曹毓瑛拱拱手,作别自去。因为要等消息,所以一回家就吩咐门上,除了李太医以外,其余的访客,一律挡驾。到了晚上,一个人在后院里纳凉,看看夜深,并无消息,正待归寝,门上一盏纱灯,引着一位客人走了进来,正是李德立。

  曹毓瑛赶紧披了件长衫来肃客,先请宽衣,李德立匆匆答道:“不必了。我还要赶进宫去当差。”

  这一说,是特地空来送紧要消息。曹毓瑛等听差伺候了茶水,随即挥一挥手,让所有的下人都回避。

  于是李德立忧形于地低声说道:“上头的病不妙!”

  “怎么?不是说闹了一阵肚子,没事了吗?”

  “晚上又发作了,一连泻了四五次,泻最伤人,何况是虚极了的?唉,讳疾忌医,只不过半天的耽误,得元气大伤。”

  曹毓瑛想一想,明白了他的话,皇帝讳疾,不肯召医,又不忌生冷油腻,以致再度泻,但是:“夏天闹肚子,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病啊?”

  “别人没有什么了不得,搁在虚痨的人身上,就不是这么说了。须知寿命之本,积自刚。内经有云:‘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五谷之味也,补以味而节其劳,则积贮积富,大命不倾。所以治上头的病,一直以温补为主,用‘小建中汤’,加人参,附子,建其中气,庶可饮食增而津旺,充血生,渐复真之不足。于今数月之功,毁于一旦。”李德立说到这里,连连顿足,望空长叹:“天命如此,夫复何言?”

  听这话,看这神气,皇帝的病,竟是出乎意料的严重,曹毓瑛通前彻后想了一遍,为了确实了解情况,他这样问道:

  “卓轩,岐黄一道,我是外行。请你打个比方行不行?”

  “好比一座风雨茅庐,牵萝补屋,苦苦遮盖,只待坏天气过了,好作梁换柱之计,谁知无端一阵狂风,把个茅草顶都掀掉了!你看,今后如何措手?”

  “那么,”曹毓瑛的声音低得仅仅能让对方听见:“还有多少日子呢?”

  李德立沉了一会答道:“想必你还记得,我曾说过一句话,只要‘平平安安度过盛夏,一到秋凉,定有起。’”

  话已经很明白了,皇帝怕度不过盛夏。曹毓瑛极深沉地点一点头,未再开口。

  “琢翁,我告辞了,还要赶到宫里去。”

  “辛苦,辛苦!”曹毓瑛拱手答道“我也不留你了。等你稍闲了,我奉屈小酌。”

  “我先谢谢!”李德立迟疑了一下又说:“琢翁,‘大事’一出,头一个就是我倒霉,那时还要请多关顾!”说着随手就请了一个安。

  主人拦阻不及,只好也照样还了礼,一面急忙答道:“言重,言重。老兄尽管放心,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有何变化,但盼能随时赏个信,就承情不尽了。”

  “那是一定的。”李德立又说:“这是灯尽油干的事,到时候可以算得出日子。”

  这一说曹毓瑛略微放了些心。他就怕皇疾暴崩,措手不及,现在照李德立的话看,大限来时,可以前知,无论如何可获一段缓衡部署的时间来应变,事情就好办得多。

  等李德立走了以后,他又整整盘算了半夜。第二天犹在万寿节期内,原可不必入值,但圣躬不豫,要去请安。一到直庐,就听到消息,说军机大臣正关紧了房门,有所密议。

  但对军机章京来说,并无机密可守,曹毓瑛很快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报告,那些军机大臣所密议的,是一件令人十分头痛的事——京师银价大涨。官钱号浮开滥发的钱票,大为贬值,票面一千,实值仅得十二文,因为缺铜的缘故,制钱本来就少见,这一下,商号铺户,越发不肯把现钱拿出来,以致物价飞涨。有钱的人用的是银子,水涨船高,不受影响,苦的是升斗小民,特别是不事生产的旗人,每月只靠有限的钱粮,维持生计,手中所有,不过几张官号钱票,必须想办法替他们保值。

  会议中有人主张废止官号钱票。这倒是快刀斩麻,彻底整理的根本办法,但官号钱票多在小民手中,没有适当的补偿,以一纸上谕,贬成废纸,势必起民变,所以没有人敢附和这个主张。但如何能让官号钱票,维持应有的价值,却谁也拿不出好计划。而且肃顺也不在座,他兼着户部尚书的职位,这件事正属他该管,没有他的参与,议了也是白议。这样,可想而知的,谈了半天,必落得一场无结果。

  肃顺是知道有这个会议的,事实上此会还是他所发起,特意选定万寿次不必处理其他政务的机会,好好来商议一番,谁知道大好的日子,偏偏皇帝又添了病,他以领侍卫内大臣和内务府大臣的双重资格,必须在御前照料,迫不得已只好不理这个极重要的会议了。

  皇帝的病,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因为听栾太和李德立的口气,似乎对诊疗已失去了信心,而皇帝在连番泻以后,那种奄奄一息的神气,更是触目惊心。一旦“大渐”必有遗命,议亲议贵,顾命大臣中,少不了恭王的名字,权势所在,难免冲突,虽不致斗不过他,总是件极麻烦的事。

  为此,肃顺几乎片刻不敢离开皇帝的寝宫,深怕在他不在御前的那一刻,皇帝下了什么于他不利的谕旨,不能及时设法阻止。但他可以用“节劳”这些理由来劝阻皇帝召见亲贵,却不能止亲贵来给皇帝问安。

  这天相约一起来视疾问安的亲贵,一共三位,除了惇王和醇王以外,另一位是惠亲王绵愉,皇帝的胞叔,行五,宫中称为“老五太爷”份属尊亲,肃顺不敢出什么花样,递了“牌子”皇帝“叫起”便引领着这三王直到御榻前面。

  惇王和醇王都跪了安“老五太爷”是奉过特旨,平宴见,免行叩拜礼的,所以只垂手而立,说一声:“绵愉给皇帝请安!”

  骨瘦如柴的皇帝,倚坐在御榻上,微微点一点头,然后苦笑着有气无力地说道:“本想跟大家好好儿热闹一天,也算苦中作乐。谁知天不从人愿。唉!”

  “皇帝安心静养。暑天闹肚子,也是常事。”

  “是啊!”皇帝有信心地说“我想,歇个一两天也就好了。”

  “唯愿早占勿药,方是天下臣民之福。”老五太爷说到这里,无缘无故向肃顺看了一眼。

  “嗯,嗯!”皇帝也向肃顺看了一眼。

  这是个暗号,肃顺随即向惇王和醇王说道:“皇上累了。

  老五、老七,你们跪安吧!”

  跪了安,三王一起退出。惇、醇两王,与皇帝弟兄相见,且在病中,却连句话都说不上,心里非常不舒服。但就是这样,肃顺仍不免起了戒心,他觉得要保护自己,就必须抓权。权不但要重,还要多——差使揽得越多,越容易防范得周密。

  但是,眼前还不是进言的时候,皇帝的泻,算是渐渐止住了,却诚如李德立所说“元气大伤”一时补不过来,每天昏昏沉沉的连话都说不动,自然无法召见军机,裁决政务。皇帝处理大政的方式,外间不尽明了,不过一连三天,未见一道明发的上逾,那就不言可知,这三天中皇帝未曾召见军机。勤政是开国以来,相沿不替的传统,从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来,皇帝几乎无一不与军机“见面”除非是病重得已不能说话。

  因此,从热河到京城,谣言极多,内容离奇古怪,但无非说皇帝已到了“大渐”的时候,甚至还有人说,皇帝已经驾崩,肃顺一手遮天,秘不发丧,要等他部署完成了,才发“哀诏”这些话在有见识的人听来,自然觉得可笑,可是传在市井之间,却认为是合情合理的。于是银价和物价,波动得格外厉害了。

  这是肃顺该管的事,他无法坐视不问。幸好在他接任户部尚书以后,曾经不留情面地办过户部官员与官钱号勾结舞弊的案子,有此一个有力的伏笔,文章就好做得多了。找了个皇帝精神略好的机会,他向皇帝陈奏,官钱号必须严格整顿,一方面处以罚金,一方面逐渐收回官钱票,等整顿告一段落,把户部所属的四处官钱号改归民营,但内务府所管的五处官钱号,要划开来另行整理,免得牵累在一起。同时,少不得把以前户部的“堂官”如翁心存这些人的“办事不力”又旧事重提了一番。

  皇帝对肃顺,早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而况是在病中,根本没有应付烦剧的精力,当时就只说了一句:“你好好斟酌着办吧!过两天写旨来看。”

  接着,肃顺又说了许多皇帝爱听的话,先是各地的军情,如何如何有进展,然后谈到修葺“避暑山庄”的工程。这使得皇帝想起了一件事,挥一挥手打断了他的话。

  “听说你也在热河盖了屋子。有这话没有?”

  “有,”肃顺毫不迟疑地回奏“奴才的一举一动都不敢瞒皇上。奴才是盖了屋子,而且盖得很坚固,到现在还未完工。”

  “噢!”皇帝说了这么一个字,而语气中带着疑问,是极明显的。

  “这有个缘故。”肃顺从容地又说“奴才深知皇上的气旺,怕热,以后年年要伺候皇上到热河来避暑,日子还长着哪!不能不打算得远一点儿。”

  说“怕热”是“气旺”说“年年要到热河来避暑”说“日子还长”这在皇帝,都是十分动听的话,顿时觉得精神一振,要下地来走走。

  于是,小太监们服侍皇帝穿好衣服,扶着下,左右护侍,皇帝只觉双足发飘,地上好象处处都是软的。而且就这样搀着走路,都不免微微气,所以搀到南窗下面,自己又说:“我还是坐下吧!”

  肃顺一听这话,赶紧亲自移了一张细藤软靠椅过来,扶着皇帝坐好。这天天气凉快,傍晚之际,好风入户,吹在软滑的罗小褂上,感觉上非常舒服。皇帝用锦州酱菜佐膳,吃了两小碗鸭丁梗米粥,精神大好,思量着要找些消遣了。

  “肃六!”皇帝喊着,声音相当清朗。

  “喳!“肃顺也响亮地答应。

  “今儿十五,月白风清,你看,我到那儿逛逛?”

  “这个…,”肃顺想了想答道:“奴才给皇上出个主意,‘芝径云堤’的月亮最好,皇上不如到那儿去纳凉,再传了升平署的学生来,让他们清唱着消遣。”

  “好,好!”皇帝欣然答道:“就这么办!”

  “是!奴才马上去预备。”

  肃顺随即分头遣人,一面通知升平署伺候清唱,一面在“芝径云堤”准备黄幄、坐具、茶炉。然后回入殿内,料理起驾,怕夜深天凉,皇帝身体虚弱,特别叮嘱管理皇帝靴帽袍褂的“四执事”太监,多带各种单夹衣服,好随着天气变化,随时添减更换。

  等一切准备妥善,皇帝坐上明黄软轿,肃顺亲自扶着轿杠,迤逦向“芝径云堤”而去。

  “芝径云堤”是圣祖仁皇帝亲题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山脚下一片明净的湖水,为一条芝形的土堤隔成两半,这条堤就叫做“芝径云堤”涉堤而北,即是“如意洲”又名“一片云”临水而建的戏台,就在那里。但皇帝此一刻所临幸的地方,是在南岸,到得那里,恰是月上东山的时候,澄彻蟾光,映着一湖倒映柳丝的湖水,清幽极了。皇帝特意吩咐,不要看见一点灯光,于是太监分头赶到附近的屋子,传旨熄灯。自然,御前照明的大宫灯,也都一起熄灭。

  略略歇得一歇,肃顺带着升平署的总管太监安福,皇帝最宠爱的几个学生,还有嘉庆年间就在热河当过差,于今专教学生唱曲的老伶工钱思福、费瑞生、陈金崔等人,来向皇帝磕头请安,随即呈上戏折子,请求点戏。

  皇帝不必看戏折子,他的腹笥甚富,随口吩咐:“唱《长生殿》吧!”接着,抬头望着蓝天淡淡的云彩,念道:“凝眸,一片清秋,望不见寒云远树峨媚秀!苦忆蒙尘,影孤体倦,病马严霜,万里桥头,知他健否?纵然无恙,料也为咱消瘦…。”

  念到这里,皇帝低头问道:“这一折叫什么?”这一折叫《尸解》。皇帝久病不愈,安福怕说出来嫌忌讳,所以只是磕头,不敢回答。

  肃顺虽不解音律,但《长生殿》是宫中常唱的传奇,他听也听了,记得皇帝刚才所念的曲文,是描写杨贵妃在马嵬驿被陈元礼兵变所迫,悬梁自尽以后,魂不散,如何在淡月梨花之下,自伤玉碎珠沉,追忆当恩情。此时此地,唱这样凄凉萧瑟的曲子,实在有些犯忌讳,这是安福不敢回奏的缘故。

  于是他故意叱斥安福:“你看你,当差越当越回去了!怎么让皇上给考住了呢?下去吧,拣好的唱来给皇上听!”

  这算是解消了一个僵局,安福固然如释重负,皇帝也想了起来这一折名为《尸解》,同时也明白了安福不敢回奏的缘故,所以由着肃顺,并未作声。

  安福知道皇帝最爱那些词藻清丽,或者情致绵的南曲,看到眼前的景致,想起《琵琶记》里有一折,恰好当行出色,于是便叫陈金崔擫笛,费瑞生掌板,由皇帝所赏的学生张多福主唱。

  檀板一声,笛音旋起,张多福启喉唱道:

  “楚天过雨,正波澄木落,秋容光净,谁驾冰轮。来海底?碾破琉璃千顷。环珮风清,笙萧冷,人生清虚境。珍珠帘卷,庚楼无限秋兴。”

  这曲牌叫《念奴娇》,下面要换调了,就在这空隙中,皇帝向肃顺问道:“你知道这唱的叫什么?”

  “奴才那儿懂啊?”肃顺陪笑道“听那辙儿,好象叙的是月夜的景致,这倒是对景挂画。”

  “对了!这是《琵琶记》的《赏秋》,秋天不写月亮,可写什么呢?你听着吧,下面还有好的。”

  前面的张多福,听见皇帝这么说,越发打点精神,接着唱下面的《生查子》和《念奴娇》序。

  “逢人曾寄书,书去神亦去。今夜好清光,可惜人千里,长空万里,见婵娟可爱,全无一点纤凝。十二阑干,光处,凉浸珠箔银屏。偏称,身在瑶台,笑斟玉斝,人生几见此佳景?”

  “好曲文,好曲文!”皇帝击节称赏;又说:“张多福今天嗓子在家,咬字也好了!”

  肃顺听见这话,便即喊道:“皇上夸奖张多福。谢恩!”

  安福早就准备着的,随即带了张多福到御案面前磕头。皇帝赏了一盘杏波梨,于是又一次磕头谢恩,退回原处,接着往下唱。

  唱到“峭寒生,鸳鸯瓦冷玉壶冰,栏杆人犹凭”皇帝大为皱眉。他的一举一动,眉高眼低,肃顺无不注视着,这时知道出了岔子了,所以等这一支《古轮台》唱完,随即俯身低问:“可是那儿唱错了?”

  “嗯!”皇帝点点头问:“是谁教的?传他来!”

  张多福这一折《赏秋》,是陈金崔所教,安福带着他惴惴不安地来到御前,跪了下来,听候传问。

  “‘’字是入声,你怎么教张多福唱成平声?难听死了!”陈金崔嗫嚅着回奏:“‘’字‘连腔’,听起来象平声。”

  “谁叫你‘连腔’?”

  这一下碰过来,越发叫陈金崔汗浃背,结结巴巴地说:

  “是奴才的师父这么教的。”

  他的教曲的师父,如何可用来抵制皇帝?这是极不得体的奏答,可以惹恼了皇帝,有不测之祸。宫中相传的心法,遇到这种情形,要抢在前面申斥、开,来平息皇帝可能会爆发的怒气。所以安福严厉地喝道:“好糊涂东西!你师父算得了什么?你师父教的,还能比得了万岁爷的教导!”

  “是,是!”陈金崔不住地在地下碰着响头“奴才糊涂,求万岁爷教导!”

  皇帝有样好脾气,在这些上面,一向“诲人不倦”小太监写错了字,他会和颜悦地给他们指出来,甚至朱笔写个“字样”吩咐“以后照这样写”因此陈金崔和安福十分惶恐,皇帝却夷然不以为意,真个指点了他们一番。

  “你那个师父也不高明,怕的连南曲、北曲都搞不清楚。”皇帝徐徐说道:“北曲的入声,唱高了象去声,唱低了象上声,拖长了就成平声。《琵琶记》是南曲,‘’字唱错就错在这个‘连腔’上面。这你明白了吧?”

  “万岁爷圣明!万岁爷的教导,奴才一辈子受用不尽。”陈金崔又大着胆说“奴才斗胆,再求万岁爷教导,南曲的入声该怎么唱才动听?”

  “出口即断,也别有意做作,轻轻一丢,自然干净俐落。昆腔是所谓‘水磨调’,宛转之中要有顿挫,就在这些上头讲究。”

  皇帝顾曲,实在可算知音,升平署的老伶工,无不心诚悦服。皇帝也大为得意,现身说法,便亲自小声哼唱着教他们。就这样消遣到二更时分,夜凉侵入,肃顺再三谏劝,皇帝才怀着余兴,起驾回宫。

  这一夜睡得非常酣畅,第二天醒来,皇帝觉得精神大好,决定召见军机大臣。照例,在此以前,他要跟肃顺先作一番商量。

  “精神到底还不算太好,今天也只能料理些最紧要的。”皇帝问道:“你看,除了军报以外,还有些什么非先办不可的事儿?”

  “启奏皇上,官钱票一案,要早早降旨。”

  “嗯。”皇帝点点头“我知道了。‘叫’吧!”

  于是,肃顺亲自去“叫起”有些军机大臣,跟他也有两天没有见面了,相对一揖之后,少不得寒暄一两句,同时探问皇帝的病情。

  “好得多了。”肃顺答道“不过还不胜烦剧,请诸公奏对的时候,不必说得太多。”

  肃顺的话,在他们与上谕无异,因此这天进谒御前,能不说话就不说话,但官钱票的案子,前因后果,特别复杂,一时不能详细商酌,便又搁了下来。

  就在这搁置的期间中,肃顺一天在家纳凉,忽然想到了一着扩张势力,扶植羽,打击政敌的好棋。第二天进宫,找了个机会向皇帝进言。

  话是由修葺“避暑山庄”的经费谈起来的。肃顺向皇帝说,京里由内务府管理的五家“天”字官钱号,盈亏关系着宫内的用度,现在户部调度各地军饷,相当困难,而且即令有余款,如果用来修葺行宫,一定会惹起御史的闲话。这样,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一个结论:五家“天”字官钱号,必须派个妥当的人,切实整顿管理,当然这个人应该是总管内务府大臣。

  总管内务府大臣,并无定额。留在京里的有两个,一个是宝鋆,一个是明善,明善的资望浅,而且才具、守,都不能让皇帝信任。但是宝鋆更不行,皇帝对他的印象极坏。

  从到热河以后,宝鋆有两件事,大忤旨意。第一件是圆明园让英法联军烧掉以后,宝鋆身为总管内务府大臣,连出城去看一看都不敢,而且因为管理圆明园的印钥已经奉旨出,自觉已无守园的责任,所以并不自请处分,只上了一个“奏闻”的折子。圆明园的被焚,是皇帝最最痛心的恨事,怀忧愤,恰好发在这道折子上,朱笔痛斥宝鋆没有“人心”是“我洲中之废物”不自请处分“尤为可恶”处分是:“开去一切差使,降为五品顶戴”但不多久,靠恭王的斡旋,以京城“城防”的劳绩,开复原官。宝鋆与恭王的情,厚到了可以随时开玩笑的程度,这才是他为皇帝所厌恶和为肃顺所排挤的主要原因。

  到了热河,要修行宫,命宝鋆提拨二十万两银子应用。不知是真的没有钱,还是另有缘故,总之宝鋆不曾遵旨办理。这使得皇帝越生恶感,所以“天”字官钱号是决不会派他去管理的。

  于是肃顺建议,就在京大臣中,另简一员当总管内务府大臣,专管此事。皇帝同意了,只待决定人选。

  总管内务府大臣是缺,只有就洲大臣中去挑。肃顺故意说了几个不够格的名字,然后出吏部尚书全庆来。

  全庆是翰林出身,当过好几次乡会试的考官和殿试的“读卷大臣”也算是素负清望的,肃顺看不起那些昏聩庸鄙的洲大臣,对全庆却无恶感,同时他也知道全庆多少有依附他的意思,所以乘机保荐,表示笼络。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再跟皇上请旨,内务府的印钥,可仍旧是由奴才佩带?”

  “当然啦!你这话问的是什么意思?”

  “奴才想求皇上赏一道朱谕,申明旨意,以后奴才跟全庆商量公事,就方便得多了。”

  这“商量公事”包含着向全庆提用款项在内,皇帝自然支持他的请求。

  于是皇帝在面谕军机大臣,吏部尚书全庆兼署总管内务府大臣的同时,下了一道朱谕:“肃顺仍带内务府印钥。”此外,还有好几件朱批的奏折下来,使得清闲了好几的军机章京们,又大忙了起来。

  朱批的奏折,在军机处只录存副本,称为“过朱”原折发原奏事衙门。在京的大小官员,从万寿节以后,就未见过“明发上谕”上了奏折的衙门,也不见原折发回,以致谣言极多,人人关怀,不知“圣躬不豫”到了怎样的程度?因此,凡是在内廷当差的官员,那几都是访客不绝,意在探听消息。当然,他们自己在宫里也是天天在打听:“热河有‘包封’没有?”军机处专差飞递的文件包,称为“包封”若有包封,便可以知道皇帝已照常召见军机,处理政务,当然是“圣躬康复”了。

  这天终于等到了热河的包封,在内廷当差的官员,特别是那些位居清要,行动比较自由的翰林,纷纷到内阁去打听消息。看到“御笔”的字画端正有力,足见皇帝的精神极好,七八天以来的悬揣不安,就从这几个字上一扫而空,争相走告,喜形于

  但是,极少数的几个人,所知道的情况,并非如此。朱学勤就是这极少数中的一个。

  在曹毓瑛的套格密札中,曾提到皇帝的病,泻已经止了,但“虚损”愈甚,行动气,而且下午热,夜里盗汗,种种证候都令人忧惧。

  令人忧惧的还不仅是皇帝的病,肃顺似乎更见宠信了!当然,这里面的作用,只有深知内幕的人才能领悟,甚至于连全庆自己,都还不知道他是无形中受了肃顺的利用,以为上蒙圣眷,才有此恩命,得意之余,兴致极好,凡有道贺的宾客,几乎无不亲自接见。

  朱学勤去道贺时,恰好遇见翁同龢。他们都算与全庆有一重师生之谊,所以称他“老师”做老师的有这样一个红章京、一个名翰林的门生,当然也格外要假以词,恰好天也不早了,全庆坚留他们在家“小酌”

  谈来谈去,谈到肃顺。朱学勤谨慎,翁同龢素“和平”不喜论人短处,但因为他父亲翁心存被肃顺“整”得几乎下不得台,自然对他也没有好感,这样就只好付之沉默了。

  “肃六这个人,可以说是‘名天下,谤亦随之’。”有了几分酒意的全庆,摸着八字胡子,大声说道:“都说他看不起我们自己旗人,依我看,这话亦不可一概而论。”

  说着,举一举杯,从这个门生望到那个门生,意思是要他们表示些意见。

  朱翁二人相对看了一眼,朱学勤年纪长些,科名早些,便“义不容辞”要在翁同龢之前先开口。

  “老师翰苑前辈,清望素著,肃中堂当然不敢不尊敬的。”

  “对了!肃六自己不甚读书,却最懂得尊敬读书人。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项长处。”

  这多少也是实情,而且碍着老师的面子,朱修伯和翁同龢不能不稍作附和。于是全庆谈肃顺谈得更起劲了,谈到咸丰八年的科场案,全庆又为肃顺辩白,说经此整顿,科场弊绝风清,完全是肃顺的功劳,因此他认为肃顺当时极力主张置主考官大学士柏葰于大辟的重典,刚正可风。同时他也透,那时他是赞成肃顺的主张的。

  这一说使得朱学勤恍然大悟,原来肃顺的保荐全庆,早有渊源,并且由此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证实,肃顺的保荐全庆,不仅是示惠笼络,而是有计划地培植羽。

  第二天,他把他的这一看法,告诉了文祥。

  文祥字博川,是唯一留在京里的一个军机大臣。他与宝鋆被公认为恭王的一双左右手,但朝野清议,都觉得他比宝鋆高出许多,是洲世家中的第一人才。

  听了朱学勤的话,文祥黯然不语,好久,拿起时宪书翻了一下,自语似地说:“七月初二立秋。”

  朱学勤不解所以“文大人!”他问“立秋又如何?”

  “你忘了吗?”文祥答道“李德立不是说过,一过盛夏,皇上的病就大有起了。”

  那是几个月前的话,文祥却还念念不忘。这一片忠君犹时之心,溢于词,朱学勤不由得肃然起敬。

  “但愿如公所言。可是…。”他苦笑了一下,觉得不必再说下去了。

  “修伯!”文祥忽然打起精神,目光炯炯地看着他说“不必颓伤!你我都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的人。而况大局也有令人乐观的一面,你我把头抬起来,要看得远些。”

  一位长官对属僚,用这样平等的语气来慰勉,朱学勤自然是深为感动的。也因此,他更觉得要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责任,所以恭敬地应声:“是!”又放低了声音“照我看,形势旦夕可变,王爷该早早定规一个办法!”

  “办法不早就有了吗?曹琢如信中所说,都是好办法。但只能静以观变,不到最后一刻,无从措手。”

  所谓“最后一刻”是皇帝大渐之时,遗诏派顾命大臣,有了恭王的名字,那时才能名正言顺地接掌大权。在此以前,如有任何比较强硬的行动,适足以授人口实,加重了“恭王要造反”的谣言。

  朱学勤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但是看到肃顺不断在扩张权力,只怕到那“最后一刻”恭王会落得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虽无行动,应有布置,必要时“效周公的诛伐”也要有足够的兵力才行。

  这话不便明说,他旁敲侧击地暗示:“曹琢如信中说,该有个‘缓急可恃’的人,不知我公心目中,有了这个人没有?”

  “以后再谈吧!”

  这是结束谈话的暗示,朱学勤起身辞去,但是,他的影响却完全遗留了下来。这一天黄昏,文祥一个人在家,缓步沉思,把整个大局可能发生的变化,都想到了。

  照他的理想,最善莫过于恭王与肃顺能和衷共济,彼此舍短用长。肃顺的长处,他看得很清楚,那种兴利除弊的锐气,知人善任的魄力,在洲王公大臣中,老早就看不到了。至于肃顺的短处:刚愎、骄狂、昧于外势,都是可以想办法裁抑补救的。要紧的是,得让肃顺相信,恭王并不愿与他为敌,恭王会尽量用他的长处,而且恭王的长处,譬如处理洋务,正好弥补他的短处。此外,朝中一班出身翰苑的老臣,硕德清望,老成持重,若能取得他们的支持,加上东南忠勇奋发的湘军淮勇,内外一致,上下同心,岂但大局可以稳定?皇朝中兴,亦非难事。文祥这样向往着。

  但是,恭王对肃顺的敌意,可以设法消弭,肃顺对恭王的猜防,却不知如何化解?看来自己的想法,终成奢望!

  因此,当前最切实的一个考虑是,皇帝一旦驾崩,肃顺与恭王倘或发生权力的争夺,搞成势不两立的局面,那时又将如何?当然,自己必站在恭王这一面,是势所必然的,只是无论怎么样,不可以让他们兵戎相见!他不相信京城与热河的军会有“接仗”的可能,八旗军,不管他是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火器营、健锐营、骁骑营、虎营,还是内务府所属的“包衣”护军营,那些兵是怎么个样子?当过“九门提督”而且现在还兼着“正蓝旗护军统领”差使的他,是太清楚了。

  他想起前几天才听到的四句谚语:“糙米要掉,见贼要跑,雇替要早,进营要少。”不由得苦笑了。当初剽悍绝伦,打出一片锦绣江山的八旗健儿,如今在老百姓眼中成了笑柄!这些没出息的八旗子弟,连出都要雇人代替,怎肯打仗?他们的威风,只在每月发粮“糙米要掉”的时候才看得见。

  这就是文祥的把握,肃顺和怡王载垣、郑王端华虽然掌握着在热河的军,决不能发生任何作用。这一层,曹毓瑛必定也看得很清楚,所以现给恭王的信中,建议召军入卫,不必有所动作,就可镇慑肃顺,同时他又隐约指出,在山东、河北边境军前的钦差大臣胜保,堪当此任。

  文祥特别持重,觉得召胜保到京,即使并无动作,对肃顺也是种刺,并可能被误认作恭王的“逆迹”之一,所以对于曹毓瑛的建议,不以为然。但此刻他的顾虑又远了一步,胜保骄恣贪黩,功名利禄之心极重,倘或肃顺走了先着,跟他有了勾结,那便成了个心腹之患,不可不防。

  要预防也容易,不妨先通款曲,作一伏笔。

  于是第二天他把朱学勤找了来,嘱咐他代笔,给胜保写封信。胜保最近打得很好,连克鲁北数县,即以道贺为名,跟他拉拢一番。

  胜保在英法联军内犯时,曾奉旨统率入京各路援军,虽然通州八里桥一役,吃了败仗,但亦可说“非战之罪”其时文祥随同恭王办理“抚局”与胜保几乎无一天不见,所以要叙旧套情,不愁无话可说。

  信中当然也要提到恭王“致意”这才是此函的主旨所在。对胜保来说,不独与恭王有共患难的情分,而且也该感激恭王兵败相援的德意。通州一仗,大清朝第一门至亲,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娘家的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军队垮了下来,胜保也负伤败退,其时皇帝由肃顺扈从着,仓皇逃难到了热河,自顾不暇,那里还管得到胜保?亏得恭王收拾残局,败军之将才得有安顿整补的机会,由这一层深入体察,胜保对肃顺那些人是决不会有好感的。反过来说,有此一函,更能令胜保倾心,亦是不言可知的了!

  因此,朱学勤一面写,一面在心里佩服文祥,这一着“先手”棋,看似平淡,实为必占的要点,将来局势的演变,倘或真到了最不忍见的地步,起死回生,全在眼前这平淡无奇的一着棋上。

  有了这个了解,对这封“应酬信”便越发不敢大意。军机章京的笔下原都来得,朱学勤读书甚多,更是一把好手,所以精心构思之下,把这封信写得情致深婉,词藻典丽,自己看了也颇为得意。

  于是他穿好袍褂,亲自把信送了去给文祥,笑嘻嘻地说:

  “只怕词不达意,乞赐斧削。”

  文祥先不看信,望着他的脸色,拈须微笑:“其词若有憾焉!”他说“不看便知是好的。”

  “且先请过目。”

  看不了数行,文祥笑意渐敛,朱学勤不免诧异自问:难道还有未加检点之处,让他看出了毛病?因而把自己的稿子,默念了一遍,却又不知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修伯!”文祥站起来把信还给他,正说道:“我原以为此信可有可无,读了大稿才知竟是必不可少的。”

  如此郑重的神态和语气,朱学勤真有知己之感,因而也端然答道:“此信关系重大,我不敢疏忽。还请斟酌,以期尽善。”

  “写作俱佳,尽善尽美。”文祥笑着又说:“胜克斋以儒将自命,奏稿都是自己动手,最喜自炫文采。也让他见识见识军机处的手笔。莫以为都象急就章的‘廷寄’那样,只不过把话说明白了就算数。”

  朱学勤以谦虚的微笑,然后退了出来,把那封信另行加封,驿差冒着如火的骄,飞递军前。

  转眼间过了七月初二立秋,照文祥的希望,盛夏已过,皇帝应该一天好似一天,但事与愿违,皇帝似乎已无法处理政务了。从七月初五开始,一连三天,没有“明发上谕”初八算有四件,初九开始又断了。

  消息一传,谣言复炽。整理官钱票还没有眉目,而“乾益”、“天元”两家官钱号的掌柜,不知是畏罪,还是无法缴纳那为数甚巨的“三成罚金”竟逃得不知去向。接着前门外“天利”钱号被抢。这是大之世的景象,京城里人心惶惶,有着一种大祸临头的预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