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愚
很多疑惑是我上学读书的时候就有的,我那时候是个好生学,不敢反驳,因为我知道我的谬论一出,老师会然大怒,因为祖宗的话,圣贤的书,是不容质疑的。
今天我走出校园了,我还是觉得书里的话不尽都对,很多问题值得商榷。不懂就问,这也是先师说的。
愚公移山:在《列子·汤问》里有个传说,有位90岁的老人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行,出⼊不便,他召集全家商议搬走这两座大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愚公不顾智叟的讽刺,带领全家人挖山不止,用簸箕把土石运往渤海之滨。天帝为他们的吃苦精神和英雄气概所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把两座大山搬走。自此,愚公家门前四通八达。
这个故事读完以后我就质疑“天道酬勤”这话了。我想确切应该是天道酬愚。
首先,这个90岁老翁,在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年轻的时候出⼊不觉得不方便,到老了,自己无法动手搬山了,也出不了门了才觉得不方便,是不是有借自己是一家之长,可以发号施令,命令别人⼲活而自己逃避劳动的嫌疑?他年轻的时候一定⾝強体壮,爬两座山心不跳气不,自然不觉得⿇烦,但年纪大了若再想翻山越岭,定力不从心。人老了不认命,不承认现状,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方说含饴弄孙,却去异想天开要搬山,是不是老年痴呆的具体表现?
他召集全家开会要求搬山,全家居然还对这一显然有悖常理的事情表示支持。一家大小几十口,难道没有反对意见?为什么不提出个更合理有效可行的方法?比如说举家移民?究竟是移民易还是山易?我于是感觉全家表面上有主民生活,內里却是不是不动脑子的愚忠就是心怀叵测,怕遭打庒或报复而不敢明言。家长不可能永远正确,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家长,我们是善谏还是盲从?是从善如流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邻居智叟是个明眼人,尖锐提出该计划的不可行。愚公的回答更有意思“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个很有“我的江山无穷无尽,我的思想万古长青”的意思。一个耄耋老人居然还有如此雄心壮志,⼊土以后都妄想管理全家,还要将自己的愚蠢写进家谱,妄图让后人将愚蠢发扬光大,难道你能管你在的这一世,你以为你也能管你都⼊土以后的⾝后事吗?
我以为所谓家长,其实就是主人,所谓孩子,其实就是客人。主人对客人的态度应该是,我招待你好吃好喝,我让你在我这里过得舒心,某天你要离去,我也不能強留,我只尽主人的义务和本分,怎么可以把客人当成自己的私有产品?我可以将孩子划归我的自留地吗?我可以将我的未实现的愿望強加给孩子吗?我自己不能光宗耀祖,我可以要求我的孩子继承我的遗志吗?这里我看到了典型的国中式家长的作风和思维方式,我给了我孩子的生命,所以他是我的,我要钳制他的思想,我要限制他的发展方向,我给了他吃喝,他就要按我的意志去活。如果我的⽗⺟是这样,我会告诉我⽗⺟,你把我命拿回去好了,就当我不曾来过。⽗⺟总说我们含辛茹苦…我同意,但这苦不是我強加给你们的,你们可以选择要我还是不要我。以后我也有孩子,我也会含辛茹苦,这就叫轮回的报答。我感你们赐予的生命,但请不要迫我做达不到的目标。
这天帝也是个昏官,居然还被这老人的妄想所“感动”感动是要用心的,不是仅仅为个表象。怪不得人都喜做点表面文章,无论內里是对是错,只要场面排场,一大家几百口排着队运土,浩浩,大家一齐喊着劳动口号,说不定还有“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英勇气概,一直将队排到渤海,就那一瞬间的震撼就叫导领天帝头脑发热了。如果我是天帝,而我又将山替愚公移开,与其说感动,不如说是对搬山子孙没有选择地劳动的同情更好。
天帝利用职权把本应该在那个位置上的两座山搬走了,移到别处去。方便了愚公一家,却苦了现在太行王屋脚下的人。那些人何辜?仅因导领的一次感情波动而世代出⼊不便。第一次吃河豚的人总是英雄,可以载⼊史册。如果后来的每户人家都因太行不便而挖山,天帝因已经感动过一次了,恻隐过了,对后面的同样故事便无动于衷。所以淘金要趁早,别人咬过的馍不好嚼。别人做过的文章,不能拿来为自己著书立传。
一念之差,全盘皆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