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杂的文 > 第三节

第三节

目录

  王朔

  今天接到几家媒体的电话,大意都是《三联生活周刊》做了一期王朔的专题,然后企图拿王朔的一些观点来挑起事端。可惜王朔和《三联生活周刊》都是我所喜的,这怎么挑呢?

  记者还是比较嫰,他们说,王朔说,"80后"都是一帮啥啥啥啥,你觉得呢?

  我说,我太赞同了,我也这么觉得。

  在‮国中‬有一拨人,神经质,一点自嘲精神都没有,只要有人说到他的城市或者他的群体有什么不好,立马能疯。我上次说到上外的女生,马上疯了一批。是上外赞助了你们上学还是别的什么?不都是考那去了吗,一失⾜一失手不就去别的学校了吗?平时私下不知道说了自己学校自己城市多少坏话,但别人一说马上就要莫名而起捍卫自己那个小堆堆。那不是荣誉,是傻。

  如果有人说‮国中‬赛车坏话,我太开心了。有外人来替自己说自己不方便说的,只要你清醒,就知道是幸运。

  王朔是我很欣赏的作家,是‮国中‬少有写出作品来的作家。他说自己没文化,那是先把自己降到一楼,方便往楼上骂,一有情况,大家一起跳,肯定他伤得轻点。关键是有些人不明⽩,真以为他没文化。就单人而言,王朔对‮国中‬电视剧和‮国中‬电影的推动和贡献是最大的。《光灿烂的⽇子》是到现在为止‮国中‬最好的电影,不是之一。电视剧就不用说了。‮国中‬人不讲究谦虚吗,谦虚大发了难道就都认不出来了?

  王朔在跟人争论的时候,几乎不提自己的作品,用观点说事不用作品庒人。但好多傻却把自己混口饭骗个果的头衔都奠出来了。事实是,王朔是一直很谦虚地发表看法,而很多人却狂妄地说三道四。王朔说自己没文化,其实已经是在骂人了,蔵得深点而已,就像刘翔说自己跑不快一样,那是在骂你们乌⻳呢。王朔是有经典作品的人,而且很多。在‮国中‬,有牛的作品但没人叫他大师的人,一定好,无论他以后的作品如何,他留下的就已经⾜够了。但甚至有所谓"80后作家"觉得王朔应该"树立文学表率,不应该率而为"。这他妈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写东西的人应该说的话吗,不知道还以为开‮府政‬工作会议呢。作为一个真正的作家,率是特别重要的一点。你们小小年纪,本应该有⾎,这个社会暂时没有动和苦难迫你们,你们却只学会跪着写些腻腻歪歪的文章。风再起时,你们就站不直,风继续吹,你们还不都成了炮灰。看了你们的言论,我假装不认识还来不及,为什么要帮你们说话,就因为我跟你们差不多年岁生的所以就要抱个团?我只听说过志趣相投要结个的,从没听说过年纪相仿还要成个帮的。我要是只有这点认识,早堕落到上大学去了。

  所以,奉劝一些有心的媒体,除非哪天王朔伤我家人抢我女人,要不然你们希望看到的那幕,是不可能发生的.况且到了那时刻,傻才顾得上写文章。

  说徐志摩

  从课本里大家都接触过徐志摩,老师说他是大才子。《再别康桥》是要背诵的。我对背诵的东西很讨厌,判别一个东西好不好的标准很简单,语文老师或者语文课本里指明要背诵默写的,那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大部分现代人对徐志摩的了解不是因为他的诗歌,是因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磊因为鼻子和徐志摩一样大,所以演徐志摩还那么回事,后来⻩还深情演唱一首《我不知道风是往哪个方向吹》。我朋友说,这歌名那么长,不容易宣传啊,为什么不叫《我不辨风向》呢?我说,你傻啊,那是徐志摩的一首诗。

  徐志摩除了我个人觉得写得一般的《再别康桥》和相当差的第一个康桥版本以外,大家可能还会记得《雪花的快乐》,因为《人间四月天》里老朗诵来着,"飞扬,飞扬,飞扬"。徐的散文基本也是延续他情书的路子,所以更算不得好。他要赞美一炉子,就把炉子当成林徽因写就成了;同理,他要写这炉子不好,就把炉子当成张幼仪来写就成。

  基本上,徐的笔法就是向所有事物写情书。所以他的散文很罗嗦。

  徐以前不是这样的,1921年的留学让他接触到了西方的诗歌。没接触西方多久,1922年就回国了。两年的时间正是热恋期,让徐在西方待个二十年恐怕他也就没感觉了。带着西方的一些小东西回来的徐自然受不了当时的‮国中‬,但基本啥都没⼲,就使出了在西方模仿到的诗歌流派,开始唯美地写起诗来,人称"‮国中‬的雪莱"。关键是‮国中‬有雪莱吗?‮国中‬就是‮国中‬,雪莱就是雪莱,‮国中‬只有雪菜。徐的诗歌其实要比现代诗人的诗写得強很多,因为他想唯美,但时世又唯美不起来,两者一结合一‮态变‬,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且徐的诗歌其实还留有旧诗的影响,无论是押韵、重点句的重复和格式上的对整,都没走太远。基本上生物都能看明⽩,这也是那时候新诗受的原因之一。如果徐活到现在,看见现在的新诗,肯定觉得他那次去北平选择的通工具是正确的。

  我相信大部分人除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外没有读过徐的其他作品,人云亦云就跟着说他是个大才子。徐有才情是真的,大才子真的说不上,尤其在那个出文豪的年代,徐的这点小才华和欧洲几⽇游带回来的东西真算不得什么,泡妞倒是可以。对于男人来说,泡妞只是一种才能,而不是一种才华。

  这些是我⾼中时候看过,最近再次翻过他的作品后的感想。不能因为他姓徐,我就得网开一面。但有一个人,蔵在这个事情里,沾了光,被更加严重地⾼估了,她就是林徽因。她的最大贡献是给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一个好听同时也不知所云的名字。至于她是一代才女,我更是没看出来。她的才能就是把那些雕虫小技和三脚猫功夫演变成了后世对她的肯定。她是势利的,现实的。我不喜这样的女子。徐按照她的意愿和原配离婚,她却最后嫁了梁启超的儿子。李嘉欣誓嫁豪门,大家就都表示鄙夷,早知道,李嘉欣学着写写小诗嘛,反正写诗那么容易。林徽因还是个"建筑学家",她的一点小诗文靠着徐志摩,建筑学上的小成就也是靠着梁思成,加上当时的什么学⼊门都比较容易,"老公老公我爱你,跟着你变成大才女",这是比较简单的。她的诗和散文就更别提了。徐志摩模仿西方诗就已经走样了,她再模仿"‮国中‬的雪菜",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她是"雪梨",自然可想而知。不是男女平等吗,我们不能因为她是个女的就降低标准,字写顺了就叫大才女。

  那个年代里,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总也不能女子无德便是才啊。

  人也都死了,留下来的话也不知道真假了,天知道他们那五六个人当年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就是在当年,这些婚外情、嫁豪门、抛抛子自己反被抛、大牌间恩怨、几角恋能成为个好故事,这要在如今,肯定要被更加庸俗的世人骂死--炒作,这是陆小曼的经纪公司为了捧新人,号称蔡依林接班人的陆小曼的炒作!徐志摩要出诗集了,他和林徽因被‮拍偷‬了!但读者怀疑是徐的出版社自己安排人拍的!炒作啊…这样就多么的无趣了!

  让他们留在那年代吧。他们都只是那个人物辈出的年代里的小才情。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机飞‬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