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宋卿唱戏袁公登台(上)
这段时间鄂中那边,李汉正在小心经营着自己刚拿下的一亩三分地。
而外面的世界也开始变的逐渐精彩了起来。
自⾰命用都督黎元洪的名义通电国全,宣告武昌光复。同时致电海上,催促居正、⻩兴、宋教仁到鄂,并请孙中山速回国主持大计。
不得不说,张振武等(孙武此时还没就任军务部长)的这一步棋走得十分⾼明,通电一处,省內震惊,国內轰动。武昌三镇到处传言:“原来黎协统都是⾰命!”
残敌纷纷投降或逃窜。
但黎元洪本人却不情愿,面对既成事实,他真的做起了“黎菩萨”任你怎么相就是不张口,甚至闹过几天的绝食,好似真要为朝廷尽忠一般。
他乃是老成谋国之人,否则也不能这几年来一边依靠着瑞澄与第八镇的张彪争起了省內掌兵之权,而另一边却又能与他张彪相莫逆,甚至连他的对手都对他佩服不已。
因此别看他表面上如此做派,心里早就盘算妥当:⾰命的声势是越来越大,看样子似乎有成功的可能,但现在才刚开了个头,最适合自己的莫过于安心做他的傀儡、不发表发表意见,⾰命叫⼲什么就⼲什么。私下却暗中联络二十一混成协残部,万一将来清军成功夺回武昌他也好自称乃是遭到人幽噤,其余一切不知。
当然若是⾰命侥幸得了天下,以他天下第一军府政都督的威望,⽇后说不得会飞⻩腾达成个什么光景(历史上的确如此)。
立宪派汤化龙原本是谘议局议长,现在也像模像样地参加了临时府政,还担任了政事部部长,年初口口声声要求立宪的人现在摇⾝一变,唱起⾰命⾼调来居然也不落于人后,也成了标准的⾰命了,真是变得比谁都快。
在他的榜样作用下,一大批旧官僚、立宪派进⼊了⾰命府政,对于这些省內素有公望之人,共进会的一帮人虽然不舍,但是却也不能像对待熊秉坤、李汉等或给个参谋的闲职、或者⼲脆就不去理会了,因此李汉离开的数⽇后,这军府政內的形式有开始变了味道,至15⽇谭人凤、居正等同盟会大佬到来之时,临时军府政內混⼊的乡绅、旧官僚、立宪派之流已占去了军府政近三、四成的位子,虽说大多都是闲职,不过还是有不少像汤化龙这样的精明之人跻⾝⾼层。
加上同盟会的发力、原本几乎成了共进会一言堂的军府政反而只剩下孙武一人仍担任军务部长这般重职,不过业已逐渐失去了临时军府政的指挥大权。
武昌起义成功地消息迅速传遍了国全,极大地鼓舞了民人,海上望平街报馆门前,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民众争相打探湖北⾰命胜利发展的消息。大家都认为満清必败、⾰命必胜,一次报上登了汉口⾰命军败退的消息。居然遭到一千多人的围攻,认为是造谣,破坏民心。
坐镇京师的载沣明⽩大事不妙,急忙召集內阁商议派兵镇庒。此时国全已编练成地新军共有14个镇、18个混成协(并非连续番号),分布在国全各地。议来议去,认为南方各省新军大都不太可靠,只有寄希望于北洋六镇。据商议结果,载沣命令在永平参加新军秋的第四镇统制王遇甲率领第四镇、第三、第十一混成协编为第一军,星夜赴湖北增援。陆军大臣荫昌赶赴湖北,节制所有湖北军队及增援队部;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海军和长江⽔师,迅速开往武昌,协同作战,主要军舰有甲午战争后新购买的“海容”、“海琛”和“海筹”等;以第五镇、第五、第三十九混成协编为第二军。由冯国璋率领。迅速筹备,听候调遣;将京城噤卫军和陆军第一镇编为第三军。由贝勒载涛督率,驻守京畿。
应该说,这个调度还是很合理的,⽔路并进、两军依次开拔,梯度配置、形成钳形攻势,又有第三军保卫大本营,但纸上谈兵容易,真正执行起来只有一个结果——难!
起码,有一人可一直都在惦记着朝廷呢!
河南彰德府安县,有一村子,因临洹⽔,就叫洹上村,不但风景秀丽,而且通方便。
却说那一⽇朝议之后,便有一骑快马星夜兼程,至12⽇夜,便赶到了这洹上村。而这时整个村子十分热闹,几乎每过片刻都有许多达官贵人来访。原来,这一天,是隐居此间的一位大人物,正在庆祝他的五十二岁寿辰。
全村百姓感叹,这位大人物面子好大,连彰德知府也亲自来给他祝寿,让整个村子都觉得与有荣焉。
这位大人物的人气亦是大得不可思议,也被朝廷忌惮不敢忘,原来此人就是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又转任军机大臣兼外部尚书,且兼会办练兵大臣、兼督办邮电大臣、兼督办关內外铁路大臣、兼津镇铁路大臣、兼京汉铁路大臣等等头衔,一时权势熏天,炙手可热,却又在三年前被摄政王载沣,一封谕旨罢免,勒令“回籍养疴”的袁宮保袁世凯。
说起来这位出⾝世家,十三岁赋诗“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以潜龙自诩以逐鹿自励,弱冠就要“杀气直上⼲云霄,一口呑尽胡天骄”二十七岁就做上了朝鲜监国的袁大人,罢官回籍之前的人生可谓多姿多彩。
自1895年领衔在天津小站练兵,到1908年慈禧死去之时,以“北洋六镇”为班底,袁世凯已经经营出了一个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其手下人才济济,心腹布満朝廷,几乎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慈禧咽气之后,三岁的溥仪继位,其⽗载沣以摄政王名义监国。
载沣对袁世凯嫌隙甚深,上任伊始,就想除之而后快。于是找来庆亲王奕劻和张之洞商量办法。
然而立马遭到反对。
当时有庆亲王头摇道:“杀袁世凯容易,可是,杀他,罪名不彰,死不以罪。如果人杀了,北洋军起来造反怎么办?”
更有尚且健在的军机大臣张之洞更是劝载沣打消这个主意:“主少国疑,此时万不可轻易诛戮大臣!”
载沣本来就子软弱,被那诸多汉臣、袁氏羽一驳顿时没辙了,因为按照当时成例,所有谕旨,须有军机大臣副署才能生效,有这两人带头,其他军机大臣都不会附和载沣。载沣自然可以不循成例下旨,但是他并无此决断的能力。
最终,载沣只好以袁世凯“现患⾜疾,步履艰难”为由,打发他“回籍养疴”
于是,1909年1月6⽇,冷风料峭之中,袁世凯从京北凄然回到老家。
袁世凯回老家后,先是居于辉县,后又隐居洹上村。为了消除朝廷对他的疑忌,在洹上村,他斥巨资修建了一处总面积达200多亩的大别墅,一副在此终老,颐养天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