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网
首页 > 军事 > 帝国风云 > 第三百二十六章 炮击战术

第三百二十六章 炮击战术

目录

  第三百二十六章 炮击战术

  打了不到十分钟“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遭到重创,让斯科特大失所望。

  虽然两舰的火力没有减弱,但是“威尔士亲王”号的舰体已经受到损伤,而且炮瞄雷达被炸毁,而“约克公爵”号的舰长等大部分军官都已阵亡,使得两舰的实际战斗力大幅度降低。

  有趣的是,在“威尔士亲王”号的炮瞄雷达被炸毁之后,英军才想到还有这部雷达。

  可惜的是,一切都晚了。

  当时“约克公爵”号上的炮瞄雷达没有被炸毁,但是炮长已经阵亡,战斗部门的参谋也大多阵亡。结果就是,即便炮瞄雷达能够正常工作,也没有人来结算炮击数据,更没有人来指挥炮战。

  别忘了,英舰上没有炮瞄火控系统。炮瞄雷达测得的数据,将首先由炮长处理,然后再分发给各个炮组,再由炮长下达开火命令。在整个火控环节中,炮长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没有炮长,各个炮组就算拿到了雷达测得的数据,也无法完成解算工作。

  事实上,没有战斗部门的参谋协助,也不可能把火控数据发到各个炮组,因此炮组依然只能使用光学设备。

  继续打下去吗?

  显然,这根本不是该问的问题。

  在已经与第21舰队遭遇的情况下,斯科特根本不能撤退。说得简单一些,就算那两艘中国战舰没有追击,中国舰队的指挥官也会派遣巡洋舰跟踪英舰,然后用主力舰去炮击法迪福卢环礁上的野战机场。等到天亮之后,第21舰队的航空兵就将出动,而第二印度洋舰队肯定得不到岸基航空兵的掩护。

  对斯科特来说,不管此时的处境有多么凶险,他只有一条路可走。

  这就是,拼尽全力击败中国舰队。

  四点三十分,在包扎好伤口后,斯科特下达了加速命令。因为“威尔士亲王”号的舰长受了重伤,大副已经阵亡,二副又在后部舰桥里面,所以斯科特接掌了指挥权,亲自指挥战斗。

  一般情况下,英国皇家海军中的舰队指挥官都不会直接指挥战斗。

  问题是,斯科特并不是上帝,就算他直接指挥战斗,也无法改变不利局面。

  此时,两艘中国战舰依然在猛烈开火,而且瞄准点依然是两艘英舰的舰桥。

  可以说,这是有中国海军特色的炮战战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就是战列舰主宰海洋的时期,各国海军都在炮战战术上花了很大的力气,并且殊途同归,形成了较为相似的战术。这就是,在炮战中,首先要对付的就是敌舰的主炮。

  当然,这种战术有很强烈的时代背景。

  这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舰队的战距离都不会太远,大多数时候在十公里左右,超过十公里已经算得上是远距离炮战了。此外,舰队决战大多在白天进行,当时的战舰并没有在夜间作战的完善手段。如此一来,依靠密的光学设备,战舰上的炮手就能够瞄准敌舰的某个部位。

  此外,在基本战术上,齐并没有成为,大部分时候都是各个炮塔,或者是靠在一起的几座炮塔同时开火。如此一来,也就不可能要求所有主炮都瞄准同一点,而是会有两个或者三个瞄准点。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打击敌舰的主炮最为重要。

  说白了,如果能够摧毁敌舰的所有主炮,就算没有能够击沉敌舰,也能够赢得胜利。

  相反,如果向敌舰的舰桥开火,就算炸掉了舰桥,敌舰也会开火还击,而且受到的影响并不大。

  正是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一直坚持使用双联装主炮炮塔,因为这可以在主炮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把主炮分散到更多的炮塔内,即便损失了一座炮塔,主炮火力降低的幅度也不大。如果采用三联装、甚至是四联装炮塔,那么损失一座炮塔,损失的主炮火力就相当可关了。此外,在“伊丽莎白女王”级与“复仇”级之前,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上,主炮都布置在三个点上,即舰首、舰尾与中部。此举的主要价值就是,敌舰必须瞄准三个点,如果把主炮集中在首尾,敌舰就只需要瞄准两个点,而同时瞄准三个点的难度显然比瞄准两个点的难度高。更重要的是,敌舰同时向三个点开火,那么每个点遭到的炮击强度就要比同时向两个点开火底得多,因此主炮炮塔被击中的概率就会等幅度降低,等于提高了主炮炮塔的生存能力。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皇家海军才改变了这种设计方式。

  在其n3型战列舰上,就采用了与美舰相似的主炮火力配置方案,即在首尾设置三座三联装主炮炮塔。

  可惜的是,直到英国战败,这种战列舰都停留在设计图纸上。

  此后,英国皇家海军变本加厉,在“纳尔逊”级战列舰上采用了三联装主炮炮塔,而在“乔治五世”级上,更是破天荒的采用了四联装主炮炮塔。如果不是重心偏高“乔治五世”级将拥有三座四联装主炮炮塔。

  英国皇家海军的改变,也与有关。

  如果说在“纳尔逊”级上,英国皇家海军只是尝试了三联装主炮炮塔,那么到了“乔治五世”级,这种变化就与技术进步有关了。

  这就是,随着战距离拉远,要瞄准敌舰上的某个部位,已经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了。

  更重要的是,在雷达诞生之后,炮战的主要瞄准手段变成了雷达,而不是光学设备,而雷达只能测出敌舰的方位,因此炮手根本看不到敌舰,或者说拿到的只是统一发放下来的炮击参数。

  这样一来,要瞄准敌舰的某个部位,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更早适应这种变化的不是英国皇家海军,而是中国海军。

  在研制出炮瞄雷达之后,中国海军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制订了新的炮战战术,即瞄准点为敌舰上最显眼的部位。

  显然,这就是敌舰的主舰桥。

  要知道,在雷达屏幕上,最亮的部位就是敌舰的舰桥,因此在确定炮击参数的时候,炮军官都会以该处为瞄准基点。

  当然,这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击中敌舰的舰桥,或者说首先击中敌舰的舰桥。

  只是从概率上讲,在才用这种炮击战术的时候,击中敌舰舰桥的概率要比击中其他部位高得多。

  也正是如此,在中国海军主力舰参与的几次炮战中,都经常击中敌舰舰桥。

  有趣的是,在设置这套战术的时候,中国海军的参谋人员并没有想过,首先打击敌舰舰桥有什么好处。当时,也许是参谋军官图简单,也没有往深处想,认为能够击中敌舰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战术上,首先击中敌舰舰桥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这个时期。

  原因很简单,任何一艘战舰上,特别是主力舰,重要机构都在舰桥里面,而且大量设备都安装在舰桥上,或者是紧挨着舰桥的主桅杆上。首先击中敌舰舰桥,不但有可能使敌舰丧失统一指挥,还有希望打掉敌舰上的关键设备,使敌舰的战斗力大幅度削弱,甚至让敌舰上的火炮变成摆设。

  在第二次新乔治亚海峡海战中,这一战术就得到了验证。

  当时,两艘战斗力更加强大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就是因为暴在外的关键设备遭到重创,导致战斗力大幅度降低,甚至无法准确瞄准对手,才在四艘中国海军的巡洋舰面前败下阵来。

  显然,中国海军取了这次海战中的经验。

  可以说,在开打十分钟之内,就让两艘英舰遭受重创,使其主炮火力难以发挥出来就与中国海军的炮战战术有关。

  说得简单一些,英舰变成了瞎子,就算手里的再大再硬,在打不中对手的情况下也没有任何价值。

  问题是,斯科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根本就不想承认这一点。

  别忘了,斯科特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了,他必须战斗下去,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打赢这场实力并不均衡的海战。

  结果就是,在战斗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不但没有撤退,还像中世纪时的重装骑士一样,以二十六节的速度冲向中国战舰,试图迅速缩短战距离,让其持有的“矛”发挥威力。

  问题是,中国战舰会给英舰这个机会吗?

  四点二十六分“河北”号率先转向。

  因为海峡内过于狭窄,所以两艘中国战舰没有采用编队转向,而是单独转向,即“河南”号在“河北”号后面自行转向。

  如此一来,在完成转向之后,就是“河南”号在前面了。

  关键的是,在进行转向的时候,赵壮飞给“河南”号发了一道命令,即转向角度不是一百八十度,而是二百一十度。

  也就是说,在完成转向之后,两艘战舰等于把股朝向英舰。

  准确的说,是航线向左偏了三十度。

  这个角度,正好可以让舰首的主炮向英舰开火,同时由能够与英舰拉开距离,让英舰无法及时迫近。

  显然,赵壮飞并没打算与英舰搏。

  能在远距离炮战中干掉英舰,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