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网
首页 > 军事 > 异时空之大中华 > 第二百八十五章 转折

第二百八十五章 转折

目录

  第二百八十五章转折

  丘吉尔就象凯撒那样,既是一个伟大的活动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即使他单单从事笔墨生涯,也就⾜以使他声誉卓著。他的文学作品最能说明他的毕生经历,其中,《我的早年生活》,甚至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本⾝,更能说明1940年至1945年间他一生事业中登峰造极的阶段。这本早年的自传,表明他是属于那种晚的人,这些人能够在大多数人早已不再有创造力的年龄,使自己的潜力继续得到发展,终于做到冠绝侪辈,鹤立群。如果说,他一生的经历是符合一般人的正常标准的话,那么,丘吉尔的心理年龄在各个阶段都要比他的实际年龄也许轻五岁、十岁、十五岁或二十岁。这个‮大巨‬的差异就是天才的确证。它不仅说明了他在1940年获得成功的原因,而且也说明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自己的行为而遭受挫折的原因。丘吉尔在四十多岁时,行动起来宛如二十多岁的普通人,这一点也同他在六十五岁时仍以四十多岁人的精力来活动一样,完全符合他那罕有的气质。大凡年届六十五岁⾼龄的人,要是处在丘吉尔在1940年5月10⽇夜间所处的那种境地,很少有人能体验到象丘吉尔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叙述的那些感受。一个普通人读到这一著名的篇章时,无不顿时相信这确是完全出自肺腑之言,而且边读边感到自己被领到一位英雄的面前,这位英雄此刻的的确确正在“与命运同时前进”能以如此沉着坚定的信心,奋起应付这样艰巨的局面,这种魄力是令人敬畏的。现在回顾起来,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位英雄“集‘毕生’精力于这一时刻,经受了这场考验”丘吉尔的同胞们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中,曾经由于他成得异常缓慢,而也许会错误地把他看成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不过,这种看法还是情有可原的。对于这些人来说,幸运的是,在1940年5月这个无论对英国还是对丘吉尔都是命运攸关的时刻,他们凭直觉看到,在自己的运气这样坏到极点时,正是他们的这个领袖的威望达到顶点的时候,而只有在这个领袖的‮导领‬下,他们才能反败为胜。

  究竟是什么思想和感情,鼓舞了英国‮民人‬同他们一致挑选出的那位新领袖协力行动,使他们在吃败仗的时候还能坚决不服输呢?他们明⽩,决心继续作战就是自找⿇烦。不过,丘吉尔所说他自己在1940年5月10⽇怀有的那种“宽慰的感觉”他的同胞们肯定也有。究竟是考虑到什么因素,才使他们和丘吉尔一样树立起这种信心呢?

  首先,由于感到他们此刻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感到他们已团结在一起,决心为彻底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所以他们信心倍增。即使命中注定要他们抵抗那些欧洲‮陆大‬的‮服征‬者直至战死的话,他们也义无反顾。

  其次,由于看到自己再一次单独同一个已经把他们在‮陆大‬上的盟国相继‮服征‬的強国战,他们的信心反而加強了。因为在此之前,当英国在1805年到1812年间单独抗拒拿破仑之时,它也经历过这样一个最美好的时刻。这一段英国历史,对一百三十五年以后的英国人说来,还是记忆犹新。这就毫不奇怪,在1940年9月5⽇,丘吉尔竟敢说,当谁也说不出在这次战争结束之前,希特勒帝国的疆域将会扩展到什么程度时,他相信,希特勒帝国会象拿破仑帝国一样迅速地消失,而且说不定消失得更快一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在英国报刊上发表的许多读者来信中,在同一个题目上却有种种不同的看法。自1931年9月18⽇⽇本发动对満洲的‮略侵‬,直至1940年6月25⽇法国覆灭,英国人早已感到,要求他们重上‮场战‬来制止‮略侵‬、保卫全球这样一个任务,不是他们自己单独所能承担的。因此,他们不得不依靠伙伴们的合作,而这些伙伴却比英国更为软弱,意志也更不坚定(部分由于英国的过失)。在6月间,法国作为一个伙伴,非但不能有助于英国,反而变成了一个累赘。这时既然法国已经退出‮场战‬,而英国则决定继续独自作战,原来严重阻碍它去全心全意捍卫集体‮全安‬的那种传统的岛民意识,此刻非但不是一种桎梏,反而成为一种动力了。英国人对欧洲‮陆大‬的新的主宰者进行抗战以保卫英伦三岛,可能是孤注一掷,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但是不管结局怎样,此刻他们至少是又一次从事于他们以前曾经获得成功的事业。在这一回合的斗争中,他们除了自己,已经无人可以依靠,他们正在沿着自己审慎地选择好的道路走下去。

  他们是否能够免于被打败这样一个眼前的问题,比起他们能否赢得战争这样一个本的问题来要简单些。要是说,原来在法国覆灭之前,通往胜利之路已经难以辨认,那么,此刻英**队在欧洲‮陆大‬上不再有立⾜之点欧陆的资源全已处于德国控制之下,这条胜利之路大概更为模糊不清了。可是,从敦刻尔克顺利撤军这个几乎奇迹般的成就,对英国国民的士气却起了不可估量的振奋作用。这样一支得到上天拯救而免于被歼的军队,肯定将福运亨通。皇家空军在敦刻尔克上空击败了德国空军,这件事是即将在英国上空展开的空战结局的吉兆。由于丘吉尔的预见和决断,有二十五个战斗机中队没有参加法兰西战役,而是留作后备,这在⽇后英国本土进行空战时是一支不可缺乏的、至少要具备的力量。此外,在以往的斗争中,英国已有先例,依靠本⾝的努力拯救了自己,并以自己的榜样拯救了欧洲。这个先例使人们产生了乐观的期望,认为假如英国这时能保住自己的领空和领土的话,它不久就会摆脫孤军作战的状态,而且最后有朝一⽇会看到胜利就在眼前。丘吉尔在1940年6月16⽇所感到的那种“冷静的自信心的光芒”从唐宁街发出来,照遍了整个英伦三岛。

  事实上,甚至当英国与外界隔绝的时刻,它也并不是完全孤立无援的,因为在法兰西之战已告结束,不列颠之战尚未开始之间的这个令人不安的沉寂阶段,由于欧洲‮陆大‬上那些流亡‮府政‬及其坚持抗战的残余军队来到了岛上,使英国人的士气振奋起来。这些盟**队的实力此刻虽然很薄弱,这些流亡‮府政‬此刻虽然软弱无力,不能在其国內发号施令,但是对英国人说来,只要一看到它们,自己就觉得精神抖擞,信心倍增。这些同伴由于亡了国,已经比英国人不知多吃了多少若头,然而他们还是象英国人一样,决心继续作战。这些流亡国外但没有被‮服征‬的盟友和英国同生死共患难,这不啻是对英国的抗战决心和英国的战斗力量投了信任票,从而使英国光荣地成为捍卫欧洲‮主民‬政治的堡垒。假使这些波兰人、挪威人、荷兰人、比利时人和“战斗的法国人”能显示出这种精神而且能怀有这种信心,他们的英国东道主在道义上就一定要使自己无愧于他们的英勇客人。

  最后一点但同样是重要的一点是,法国覆灭之后,‮国美‬人由于受到这次灾祸的震动,改变了他们的态度,这使英国人得到了鼓舞。‮国美‬人也同英国人一样,感到形势突然变得简单了。‮国美‬态度的这一剧变立即开始有利于英国。自从⽇本于1931年9月‮略侵‬満洲,迄至1940年6月法国覆灭为止,由于英国政治家知道‮国美‬的政策是难以捉摸的,本无法加以估计,结果使英国的政策一直受到了牵制。只要法英两国还是躲在那条有名无实的铜墙铁壁马其诺防线后面,‮国美‬公众以至华盛顿‮府政‬首先关心的问题,就是要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务使‮国美‬不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卷⼊另一次大战。假使英国也象法国那样在1940年6月投降了希特勒,‮国美‬也未始不有可能跟着这样做;退一步说,它也可能象苏联一样,在希特勒伺机进攻它之前,不会主动去自找⿇烦。但是英国在法国覆灭后仍决心继续对德国作战,终于使‮国美‬人明⽩了,他们为了要保存自己,此刻必须要做些什么。他们看到,必须使‮国美‬成为‮主民‬
‮家国‬的兵工厂,才能为英国这个‮主民‬政治的堡垒提供必要的手段来坚守下去;同时,他们也看到,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尽一切力量为英国作战提供武器,即使因此而使‮国美‬卷⼊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

  ‮国美‬
‮民人‬也象英国‮民人‬同样幸运,得到了一位能够应付当时局势的领袖。他们配合罗斯福为争取共同胜利而立下的功劳,不下于英国‮民人‬配合丘吉尔所立下的功劳,或者也不下于罗斯福和丘吉尔两人相互配合所立下的功劳。罗斯福于1940年6月坚信,不论发生什么情况,丘吉尔都会继续作战,正是据这一信念,他才在那个紧急关头向英国输送了极为宝贵的武器。罗斯福于第三任‮国美‬总统,正和丘吉尔于同年5月10⽇就任英国首相一样,对共同事业说来,都是吉祥之兆。与此同时,罗斯福并没有由于‮国美‬
‮府政‬在大选年容易产生的瘫痪状态而缩手缩脚。当1940年大选以前的几个月快要过完的时候,他凭直觉感到这一个大选年同时也是命运攸关的一年,并据这一直觉采取了行动。回顾起来,他的这个空前大胆的行动是正确的,这点可由选举的票数来证实,经过这次大选,他连任的期限比包括华盛顿在內的任何一位前任‮国美‬总统的任期都长。1940年8月16⽇,罗斯福宣布,他的‮府政‬正在同英国‮府政‬磋商,在英国领土上获得基地供给‮国美‬海军和空军使用;同月20⽇,丘吉尔宣布,在纽芬兰和西印度群岛的这些基地实际上正在给‮国美‬,租期为九十九年。这当然只是计划的部分內容,据计划,英国将取得一批宝贵的‮国美‬驱逐舰,英国‮民人‬敏锐地领会了丘吉尔对这笔出⾊的易所作的评价,丘吉尔说:

  这一发展过程毫无疑问地意味着,英帝国和‮国美‬这两个讲英语的‮主民‬
‮家国‬,势必在相互有利以及对全体有利的某些事务中有所结合。就我本人说来,当展望未来时,我不会对这一过程有什么疑虑不安。即使我想阻挡它,也阻挡不了;没有人能阻挡它。它就象密西西比河一样,总是滚滚前进。让它流吧让它浩浩地、不屈不挠地、势不可当而又慈祥地流向更广阔的天地和更美好的⽇子去吧

  所以在罗斯福再度当选总统,再次受权去执行他的和他的‮家国‬的新政策之前,英国人已开始看到以雄厚无比的‮国美‬资源来装备自己争取胜利的那种前景。这位总统此时立即采取了行动。他于1940年12月29⽇发表广播演说时说:“我们必须成为‮主民‬
‮家国‬的大兵工厂”接着,又在1941年1月6⽇致国会的咨文中,宣布‮国美‬将向各‮主民‬
‮家国‬提供武器。1月10⽇,罗斯福以“加強‮国美‬国防法令”这巧妙确切的题目向国会提出了租借法案。1941年3月11⽇,这项法案获得通过,成为法律。

  因此,在法国覆灭后只不过六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內,英国人的希望就有了‮国美‬的许多法令为可靠的基础而巩固了起来。只要英国人这时能够在“‮烈猛‬的空袭”的严峻考验下,继续坚守到在北美的那个“‮主民‬
‮家国‬的兵工厂”全力投⼊生产,最后战败的影就将开始落在德国的头上。不管德国将来在扩大其‮服征‬时可能获得多大的成功,‮国美‬和英联邦合在一起的工业生产能力,将不会被德国和在它铁蹄下的欧洲‮陆大‬
‮家国‬赶上。可以肯定说,在德国人控制下的那些‮家国‬的生产能力,永远也不可能被德国人充分利用。在那些被‮服征‬的‮家国‬里,厂家和工人正在被迫为了令人深恶痛绝的战争目的而工作,这个战争的目的,是要把枷锁永远套在他们的脖子上,可以指望这些人会冒了生命的危险,使自己的工作尽量少为德国的战争目的起作用。相反,在海外那些仍然未被‮服征‬的‮主民‬
‮家国‬里,却可以指望厂家和工人全力以赴地“拼命苦⼲”一方是决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使作战潜力的指数上升,另一方是决心“消极怠工”使作战潜力的指数下降,所以,早在1941年新年伊始,战争的形势就已经开始在转变了。

  1941年12月以前,联合王国的国內战线的历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关键的一章。1941年12月,由于⽇本袭击珍珠港,‮国美‬作为战国参战,这就使意大利、德国和⽇本的失败成为不可避免。从那时起,可以肯定地说,这三个‮略侵‬国势将战败。但是人们所以能肯定地说,从1941年12月起这三国的败势已成定局,乃是因为德国在此以前没有能够赢得它在1939年9月所发动的战争。如果在1940年6月法国覆灭后,英国接着也完蛋的话,那么,德国至少能在⽇本袭击珍珠港一年多以前就会赢得这场战争。这三个‮略侵‬国便可以放手大⼲,按照自己选择的合适的时间表“一个一个地”对付苏联和‮国美‬。在这种形势下,它们有希望把全世界‮服征‬。可是,1940年6月25⽇以后,英国‮民人‬却下定决心,继续同德国作战,这个行动使德国在1941年6月进攻苏联给自己带来了最终命运,又使⽇本在1941年12月进攻‮国美‬给德⽇两国都带来了致命的后果。因为,由于英国坚定不移地继续同德国作战,使德国和⽇本后来采取了这两个‮略侵‬行动,结果导致盟国组成了一个大同盟,这个同盟联合起来的力量绝对超过这三个‮略侵‬国相加起来的力量。故而,英国‮民人‬于1940年6月作出的继续作战的决心,以及他们在其后十八个月里不畏敌我力量悬殊,不惧艰难困苦而坚持作战到底的那股顽強的毅力,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这对造成意大利、德国和⽇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来说,比其他任何行动更为重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