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大明官途 > 第一百九十章 双面间谍

第一百九十章 双面间谍

目录

  不知吃了什么不⼲净的东西。陈至安这些天突然拉起了肚子,一连七八天,他的整个人就像完全虚脫了一样,拉肚子本来是小病,吃点药、休息几天便可痊愈,但奇怪的是陈至安吃了几天药,拉肚子是止住了。但又仿佛患了另一种怪病,拉肚子好了,但人却软弱无精神,整天哈欠连天,就像浑⾝经脉断了一样。

  为此,陈至安的家人到处寻医问药,不知找了多少名医都没有效果。这时,他的一个家人提议找辽东城“正仁堂”的⾼名医试试,陈至安病急投医,连夜赶去辽东城就诊。

  治疗的效果非常満意,⾼名医给他做了全⾝针灸,又连着给他服了几天一种祖传秘药,病便好了,陈至安神采奕奕的回到金山卫,可没过几天,他的病又犯了,只得再去辽东城。

  正仁堂的密室內,陈至安浑⾝只穿一条短俯躺在一张长椅上,他的⾝上扎満了金针,旁边,名医⾼士德正不急不缓地配置着秘药“⾼氏正气丸”药其实已经配置好了,是一种青绿⾊的膏状体,淡淡地散发着一种异香,⾼士德当着陈至安的面把一小块膏药切开,再成一粒粒⻩⾖大的药丸。

  “⾼医士,这种药是怎么配置的?”陈至安扭过头,贪婪地望着桌上的小药丸。

  ⾼士德淡淡一笑,却没有回答他。陈至安叹了口气,他明⽩⾼医士的沉默,祖传秘方,怎能轻易示人,可是这个药对他太重要了,就算不告诉他配方,那至少也多给他几丸,要像现在只能在药局服用,那怎么行?

  “陈大人,这种药是吐蕃秘方。是几百年前我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实不相瞒,连药方也没有,就记在心中,再一代代口述传下去,这是祖上的规矩,药不能给病人,这是为了防止别的医士得到,‮解破‬我的配方,很抱歉了!”

  ⾼士德走上前,一将金针拔掉。又噼噼啪啪在他背上敲击一阵。这才道:“经脉已开,可以服药了。”

  陈至安“腾!”地坐了起来,眼光‮渴饥‬地盯着桌上的药丸,如果不是担心⾼医士以后不给他,他就要伸手抢了,那种对这种药极度渴盼的念头令他难以自持。

  ⾼士德端来一杯⽔,把十五颗药丸给他,陈至安数了一下,有些好奇地问道:“⾼医士,上次我记得服用的是十丸,这次怎么变成十五丸了?”

  “没办法,我这⾼氏正气丸一般要三天服用一次,可大人隔半个月才来,淤气积累过多,只能加大药量了,让大人费钱了。”

  陈至安慌不迭地将药一口服下,半晌,他感觉到了一种⾝轻如燕的舒泰感,仿佛⾝上的每一个⽑孔都张开了,他按住口长长的舒一口气。这才哀求道:“⾼医士,钱不是问题,关键是你得多给我一些,我来看病一趟不宜,你不知道那种犯病时的痛苦,那种死不能的感觉。⾼医士,我就求你多给我一点,我一定不会怈露你的秘密。”

  陈至安又是作揖、又是哀求。⾼士德面露难⾊“这怎么行,祖上留下的规矩我不敢破啊!”陈至安急了,他“扑通”跪倒,合掌向⾼士德求道:“⾼医士,我就求求你了,我的病就你能治,我会给你立长生牌位。”

  “哎!”⾼士德长叹一声,点点头道:“祖上的规矩我不敢破,但我可以为了陈大人去旅顺港坐堂行医。这样,陈大人就能随时来找我了。”

  陈至安感得痛哭流涕“谢谢⾼医士!谢谢⾼医士!”

  ⾼士德将他扶起来笑道:“其实我家掌柜在⾼丽被明军所救,他对军队充満感,就决定去旅顺港开一家分药局,顺便为士兵们治病,本来是让韩医士去,我留在辽东城,现在有陈大人这种特殊情况,我可以和大掌柜商量一下,我去旅顺港。”

  “那⾼医士打算什么时候去?”

  ⾼士德沉昑一下便道:“要去商量一下,估计是后天。”

  “那好,我就在辽东城等候⾼医士,我们一起出发。”

  陈至安刚一离开,孙济的⾝影便闪进了静室“怎么样,他对罂粟膏的依赖到什么程度了。”

  罂粟膏是李维正的叫法,罂粟早在唐朝中后期就从西域流⼊‮国中‬,当时只是少量用于‮物药‬,因为产量少,昅食上瘾的情况不多,明初只有四川等地有零星种植,直到明朝中后期才开始‮滥泛‬,故而现在辽东都司一带能认识此物的人极少极少,李维正的鸦片正是陈万里从吕宋带来。本来一直没有什么作用,后来准备用来控制辽王朱植,但朱元璋却将辽东都司一分为二,辽王对付蒙古,李维正对付⾼丽和女真。这样一来,两者的职权就分开了,可谓井⽔不犯河⽔,也就没有动用鸦片控制辽王的必要,但陈至安却是朱元璋揷在辽东的暗桩,杀他不行,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控制住他,于是鸦片就成了最有效的武器。

  具体的执行人是孙济,他先在陈至安的家中重金买通一名家人,在陈至安的饮食里下了泻药,在陈至安吃药治拉肚子时,鸦片悄悄掺⼊了药中,使陈至安渐渐上了瘾,刚开始剂量不大,是怕别的医士看出来,当陈至安确定只找⾼士德时,这才加大的剂量,是以陈至安开始成瘾。

  ⾼士德最早是京城名医,知道一点多食鸦片的后果,他是个医士,做这种事情有一种职业上的‮愧羞‬,他迟疑了一下,低下头道:“现在是六成瘾,再服用三次就到八成瘾了,那时你就算让他卖儿卖女,他也不会犹豫。”

  “好!”孙济点了点头,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想了想又问道:“那你有没有告诉他,我要去旅顺港开分局?”

  “他跪着求我去。”

  孙济笑了“才六成瘾就这样吗?好,咱们后天准时出发。”

  …

  事情要比预想的快得多,在辽东城等了两天,在去旅顺的路上又耗费了五天,七天过去了,抵达金山卫时,陈至安已经到了九成瘾了,他始终坚信自己生了病,而只有⾼名医的祖传秘药才能控制住病情,毕竟这是一先一后的事情。

  这天中午,孙济刚刚买下来的药局静室里传出了一阵阵野兽般的嚎叫。陈至安在地上滚,手将⾐服扯,他忽然跳起来,口吐⽩沫。用头猛撞墙壁,他的毒瘾发作了,完全失去了理智,在静室旁的一扇小窗前,孙济背着手冷冷地看着房间里的陈至安,他在等,等待最好的时机,在他旁边,⾼士德看得心惊胆战,他几次想开口,可看见孙济沉的脸⾊,只得把求情的话咽回肚子里。

  孙济瞥了他一眼,仿佛知道他的想法,便道:“我心里有数,他死不了,你只要告诉我,他最软弱的时候就行了。”

  “是!”⾼士德低下头,心中暗暗叹了口气。

  过了一会儿,陈至安精疲力竭的倒下,他膛剧烈起伏,口中“嚯!嚯!”地着耝气,⾼士德看了看便道:“他现在就是最软弱的时候了。”

  孙济点点头,随手从桌上取过药瓶,推门进去了,他走到陈至安的面前蹲了下来,一言不发地盯着他,陈至安无力地看了他一眼,哑声问道:“你是谁?”

  孙济从药瓶里倒出十丸药,托在手掌中道:“想要吗?”

  青绿⾊的药丸在光线照耀下闪着一种妖异的光芒,陈至安眼睛顿时瞪大了,他仿佛饿了十天的狗看见一骨头,眼中闪烁着一种无比‮渴饥‬的目光,他跳起来向药丸扑去,孙济却一收手,将药丸捏在背后,陈至安已经没有任何尊严了,他像狗一样跪在孙济脚下,喉咙发出一阵哀鸣。

  “想要也可以,你先告诉我。皇上在辽东安揷了几个暗桩,除了你还有谁?”

  陈至安没有任何惊讶和抵抗。他就像被催眠一样,毫不保留地说道:“我服从锦⾐卫的命令,每半个月发一份报告,负责监视李总兵的一言一行,别的还有没有,我不知道。”

  孙济知道他说的是实话,便命道:“把嘴张大吧!”

  陈至安立刻张大了嘴,此刻,就算孙济给他毒药,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咽下去,孙济手一拍,把药丸拍进了他的嘴里,陈至安咽下去,过了一会儿,他成猪肝⾊的脸慢慢恢复了正常,毒瘾解除了,但陈至安却没有因为毒瘾解除就暴跳如雷,他彻底被‮服征‬了,他坐在地上,低头一言不发,孙济冷笑一声道:“只要你乖乖听话,我会随时给你解药,我也不瞒你,这个解药是我一手配置,连⾼医士也不知道它的方子。”

  “是!”陈至安垂头丧气道。

  “那好,以后信就由我和你一起发。至于写什么,你就别管了。”

  …

  三个时辰后,孙济再次出现在李维正的大船上,他是坐小船而来,十分隐蔽,在大海上没有人会跟踪他,孙济爬上了大船。

  此刻,李维正正在船舱里读朱允炆给他写来的回信,他定期给朱允炆述职,但朱允炆却没有给他回信的义务,但这一封信却例外,朱允炆在信中给他透露出了两个消息,一个是皇上很可能会批准移民辽东一事,而另一个消息是明年三月,皇上准备召集各地藩王,命他们各带三千人马⼊中都,准备在凤大演兵。

  前一个消息是在李维正的意料之中。他知道朱元璋是不会放弃任何一寸‮陆大‬上的土地,以前是条件不成,所以无法在女真人地区建立统治。而现在⾼丽完全臣服,管辖女真地区的条件已经成了,朱元璋肯定要进行移民,这是他的一贯手法。先移民,再建官府。

  但李维正却被二条消息昅引住了。诸王大演兵,这是什么意思?李维正忽然有一种隐隐约约的预感,这次大演兵或许和蓝⽟案有一点点关系,蓝⽟案不就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吗?

  “报告大人,孙济在外求见。”亲兵的禀报打断了李维正的思路。

  李维正暂时放下思路,随即命道:“让他进来。”

  片刻,孙济快步走了进来,他躬⾝施礼道:“禀报大人,我一切都办妥了,他完全被属下控制住了。”

  “你做的很好,连我都看不出来。”李维正赞许地点点头,他派人去观察过陈至安,毒瘾不发作时,他和常人完全一样,而且⾼士德特地给他配了一种能延缓毒瘾发作时间的药丸,这样就能保证他在毒瘾发作前赶到药局。

  “多谢大人夸奖。”孙济迟疑一下又道:“但属下还有一个担心。”

  “你说!”

  “属下担心锦⾐卫在辽东不止他一个暗桩。”

  “嗯!”李维正点点头,孙济的担心很有道理,朱元璋如果真不止布置一个暗桩,他只要稍有动作,一切就完了,关键就是看朱元璋对他的重视程度,如果不是很重视,只布置一个监视人是完全可能的,但如果朱元璋重视自己,那他就绝对不会只安排一个监视人。

  李维正低头想了一想,便对孙济道:“要想知道究竟有几个暗桩,就必须试一试,比如我某月某⽇明明去了铁岭卫,但陈至安的报告上却说我去了建州卫,如果锦⾐卫那边没有什么反应,那再不定期试验一次,如果试验两次都没有反应,那就说明只有陈至安一个暗桩。”

  李维正就出⾝锦⾐卫,他非常清楚锦⾐卫严密的內控制度,报告要重写抄写并一一叉核对,尤其是给皇上的报告,不能有半点差错,所以锦⾐卫如果安排有两个暗桩或者别的部门也安揷有人,报告內容不一致时,锦⾐卫肯定会来信质问差异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陈至安值班初一,而另一人值班十五。这样两个人报告的內容就有可能会不一样,锦⾐卫也就看不出差异。所以要不定期地测试一下,这才是稳妥之道。

  孙济见大人考虑得周到,他心中佩服,立刻道:“属下明⽩了,这就去安排。”

  “去吧!有消息立即向我报告。”

  …

  一个月后,测试结果出来了,锦⾐卫那边没有任何问题,那至少有九成把握可以确定,李维正的⾝边就只有陈至安一个暗桩。

  很快,另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也传来了,洪武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正式下旨,迁山东十万汉‮民人‬户赴辽东安家,同时,李维正也接到一个‮人私‬消息,出于对李维正引⼊甘薯的奖赏,考虑到他尚无子嗣,朱元璋特准其女赴辽东探亲一年。

  

  

  

  上一章 大明官途 下一章(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