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大明官途 > 第一百八十章 潜龙出海(下)

第一百八十章 潜龙出海(下)

目录

  不多时,侍卫在御书房外禀报:“陛下,皇长孙已到。”

  朱元璋放下笔笑眯眯道:“让他进来吧!”

  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朱允炆走进了御书房,他跪倒在地道:“孙儿叩见皇爷爷,祝皇爷爷千秋万载,永固大明。”

  朱元璋呵呵地笑了起来,他走上前慈爱地‮摸抚‬着允炆的扁头,将他扶了起来,上下打量道:“想!好像又长⾼了一点,也壮实了,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孙儿在读《资治通鉴》。”

  “读史?不错,以史为鉴,可知国之兴亡,不过你现在更要多读读我大明的律法和制度。尤其是你⽗亲留下的二十几本治国心得,你更要好好用心揣摩。”

  “孙儿记住了。”

  “光记住还不行,你跟皇爷爷来。”

  朱元璋带着朱允炆来到御书房的隔壁,这里是朱元璋蔵书的地方,几乎占去半个偏殿,数百架⾼大的书柜上密密⿇⿇布満了几万册图书,在书橱下放着近千口大箱子,这里面分门别类码放着朱元璋历年批阅了十几万本奏折,在蔵书馆的一角则刚刚整理出一个读书处,头顶是一扇大窗,光线明亮,窗外浓密的大树上可以听见鸟雀的鸣叫,窗下放着一套桌椅,桌椅是朱元璋二十几年前为吴王时的旧物,宽大的书案上放着笔墨纸砚,一张⾼背座椅,旁边放着一架小小的书橱,朱元璋已经亲自挑选了一百多本书和数百本奏折。

  朱元璋带着长孙来到这处读书的。他指着桌椅道:“这是朕当年为吴王时书房里的一些旧家具,从明天开始,你每天上午跟先生读书,中午便来这里和朕一起吃午饭,然后在这里读书,读朕批阅过的奏折,朕几时结束,你就几时回宮,你可明⽩朕的用意?”

  朱允炆立刻躬⾝道:“孙儿明⽩,皇爷爷是让孙儿生活俭朴、勤奋学习,孙儿绝不辜负皇爷爷期望。”

  朱元璋欣慰地点了点头道:“你明⽩就好,朕之所以决定立你,就是因为你是一张⽩纸,朕可以重新慢慢培养,不像你的叔叔们,都定型了,很难再重塑。”

  说完,朱元璋又带他回了书房。他坐下来,这才取过辽东都司的快报,递给朱允炆道:“你先看看吧!看完朕再问你。”

  朱允炆读了一遍快报,他心中也暗暗吃惊,这件事七天前李维正便预料到了,没想到竟然真的发生了,朱元璋见他读完便问他道:“你认为我大明该如何处置⾼丽的背信忘义?”

  这件事朱允炆正好因为李维正的请求而和几个师傅商量过,他沉昑一下便道:“孙儿的见解是先礼后兵,先派使者去⾼丽晓以大义,命令⾼丽退兵,若他们不退,朝廷便堂皇可出兵,以武力击退⾼丽人的北犯。”

  “你说的不错。”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他随即又道:“朕已经决定出兵⾼丽,改封你的十五叔为辽王,统帅大军夺回大明的土地,但调集粮饷需要时⽇,正好可以遣使前往⾼丽先晓以大义,只是副将一事上朕还拿不定主意,这个人选朕就给你决定,你挑一个自己信得过的人去辽东统兵,朕相信你能明⽩朕的深意。”

  “皇爷爷的呵护之心,孙儿感不尽,孙儿推荐前威海卫指挥使李维正为副将,前往辽东统兵。”

  朱元璋见他毫不犹豫地说出李维正的名字,不由一愣,他似乎明⽩了什么,便问道:“是不是他来找过你了?”

  “是!就在⽗皇七天前接见他后,他便来东宮找我,他说⾼丽会背信弃义,希望我能给他一个机会。”

  “果然是做得滴⽔不漏啊!”朱元璋冷笑了一声,心中隐隐有些不快。不过他知道李维正一向就是如此,他就是看中了李维正思路慎密,才命他辅佐孙儿,弥补孙儿在这方面的不⾜,如果李维正做不到这一点,他也不会让李维正这么快复出。

  “那你师傅们的意见呢,他们怎么看?”

  朱允炆本⾝也是个极聪明的人,他看出了皇爷爷脸上闪过的一丝不快。知道是自己说得太坦直的缘故,齐泰也劝过他,皇上眼中不得砂子。太诚实了反而会误事,朱允炆便瞒下了李维正也找过方孝孺的细节。答道:“师傅们也是很赞同李维正外出领兵。”

  “他又找过他们了吗?”朱元璋眼中不得半点砂子,依然追究底地问道。

  朱允炆一阵心慌,只得硬着头⽪答道:“他找没找过师傅们孙儿确实不知道,但李维正复出后,孙儿的师傅们对他的态度都好了很多,说他不再像从前那么张狂,为人处事变的成稳健了,这次李维正恳求孙儿给他机会,孙儿心里明⽩,他就因为在⾼丽之事上遇到了挫折,才想着在这件事上重新站起来。”

  朱元璋点了点头,其实他知道方孝孺、齐泰他们都是极有气节之人。无论李维正找不找他们,都不会轻易改变他们的看法,连他们都同意李维正外出领兵,就说明他们也把李维正看作是孙儿的心腹了,直到此刻,朱元璋才终于下定了决心,将李维正定为皇长孙在东宮时期的外援。待长孙登基后,再调他回京,而且又有辽王替自己看着他,就不怕他在辽东来。

  想到这里,朱元璋便对皇长孙笑道:“李维正领兵辽东一事,朕就按你的建议来定,今天你回去后,收拾一下自己书房,朕准你带一些自己的东西过来。”

  “是!孙儿告退了。”

  朱允炆走到门口,朱元璋又叫住了他,吩咐他道:“朕已决定在三天后的大朝上,正式册封你为皇太孙,你明后天菗空去给⽗亲扫一下墓,告诉他这个喜讯。”

  朱允炆双膝跪倒,恭恭敬敬地给皇祖⽗磕了三个头,含泪道:“皇爷爷的恩德,⽗亲在九泉之下也会铭记于心,孙儿明天就去给⽗亲扫墓。”

  朱元璋的眼睛也有些润了。他一挥手道:“去吧!”

  孙儿告退了,朱元璋站起⾝走到窗前,他默默地望着朱允炆削瘦的背影,他苍老脸上露出一种少有的决断神情,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为了孙儿能够平稳地推行仁政,他的最后一步棋该落子了,望着朱允炆远去,朱元璋毅然转⾝道:“传朕的旨意…”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初,朱元璋正式下发旨意,封皇长孙允炆为吴王。升傅友仁为中军右都督、冯胜、王弼为前军左右都督,命他们三人进京述职,蓝⽟平罕东寇有功,升太子少傅,调至东川征讨西南蛮,北边兵事受燕王统一节制,同时改封豫王桂为代王、汉王楧为肃王、卫王植为辽王,⾼丽言而无信,令御史解缙赴⾼丽责问,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的旨意中,只在最不起眼的一道旨意中提到了一句,封中军府副都督李维正为辽东都指挥佥事、昭勇将军,兼任金州、复州、建州三卫指挥使。

  这一系列的旨意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皇长孙封为吴王,吴王也就是朱元璋登基前的封号,所有人都明⽩了,按照定制,这就是皇长孙⼊主东宮的前奏,皇上封皇太孙之心昭然揭示,已如铁板钉钉,一时朝野额首相庆,大明仁君将出。

  但也在同一时候,京城中却悄然传出一个消息,有人即将刺杀皇长孙允炆,小道消息中没有指出是谁,也没有说为什么要刺杀,仅仅只是说有人要趁皇长孙外出之际刺杀,这个消息伴随着朱允炆被册封吴王的消息一起越传越广,不仅在各大酒楼茶馆传播,而且也传进了朝廷,传进了皇宮之中,朱元璋大怒,着令锦⾐卫调查消息来源,并调三千铁卫保卫皇长孙,又从自己⾝边菗十名贴⾝卫士随⾝保护朱允炆。

  …

  燕王府,燕王朱棣准备返回北平了,他此时的心情是喜忧参半,喜是⽗皇正式调走了在边军中享有崇⾼声誉的蓝⽟、傅友仁、冯胜、王弼四人,正式任命他全权主管对蒙古战事。而忧的是东宮之位最终落在侄儿⾝上,而假秦王之手刺杀朱允炆之事也走露了消息,令他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朱棣将他最喜爱的一本孙子兵法放⼊箱中,准备动⾝了,这时,谋士姚广孝匆匆走了进来,躬⾝行礼道:“殿下,你找我吗?”

  朱棣有些不満地瞥了他一眼,冷冷道:“是谁走露了消息,查出来了吗?”

  姚广孝很是尴尬,他犹豫半天才无奈地道:“这个消息太杂,几乎満城都在说,实在查不出来源于何处,不过属下认为,应该是秦王府事机不密,被他府中下人知道了,秦王做事情一向都不是很可靠。”

  “够了!”朱棣极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他不想知道过程,他只想知道结果,朱棣沉着脸道:“我只问你,此事还能再做吗?”

  姚广孝摇‮头摇‬道:“此事不能再做了,秦王一动必然暴露,刺杀不成是小事,坏了殿下这步棋才可惜了。”

  “哼!此事就暂时作罢,命令邵闻达以后就潜伏在秦王⾝边,等待下一次机会。”

  “是!”姚广孝不敢再多说什么,行一礼便匆匆去了。

  朱棣的心思又转到了这次⽗皇的一系列旨意上,虽然他还看不透⽗皇的用意,但他也隐隐预感到今明两年內朝中恐怕会有大事发生了,还有李维正封到辽东,这明显是为了对付⾼丽,那么这次李维正的封官对自己究竟是有利还是不利呢?

  …

  东宮,朱允炆在默默地收拾书房。明天开始,他就不会再呆在这里了。以后,上午他在宮中随师傅读书,下午将随皇祖⽗一起学习,朱允炆将厚厚一叠习字收进箱中,箱子中的东西就将永远封存了,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从最下面的菗屉里取出一只小小檀木箱,这里面是朱允炆最珍贵的东西,檀木箱里有他生⺟留下的几件首饰,除了首饰外,还有一只⽟台,他从檀木箱中取出⽟盒,将它打开,里面紫红绸缎中静静地躺着一支铅笔,笔⾝上的娟秀字迹让他黯然伤神,他凝视了良久,不由长叹一声,将⽟盒关上,和檀木箱一起放进了大箱子中“砰!”地一声朱允炆将大箱盖合上,贴上封条。往事如烟,就仿佛少年初恋的苦涩也一起被尘封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