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网
首页 > 言情 > 鉴宝人生 > 第三百二十三章 帮忙

第三百二十三章 帮忙

目录

  机关盒以打开的步骤来分,一般分为一至六相,六种机关盒,一相机关盒,需要36步才能打开,两相则要72步,以此类推,六相则是2304步,这么多的步骤,不要说六相了,就算是两相的机关盒,没有口诀都很难打的开。

  不过就算有口诀,五相、六相这种机关盒,没有一定的毅力和脑子,也不是那么容易打开的,至于传说中的八相机关盒,九千多的步骤,想想都觉得恐怖。

  经过辨认,纸上写的口诀一共有一百四十四步,对应的,就是一个三相机关盒,而且有了机关盒,居然还配了一把钥匙,可见主人对机关盒里面的东西的重视程度。

  虽然有了机关盒的开启口诀和钥匙,不过没有机关盒也是⽩搭,现在楚琛也只能期望于机关盒就在砚台的原主人家里,不然这两样东西估计就没什么用武之地了。

  接下来,楚琛把纸条和钥匙小心的收起来,然后就开始对砚台进行还原。

  对普通人来说,想要把砚台恢复到原先的样子,估计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对作为刘老弟子的楚琛来说,除了繁琐一些,倒也不是太困难。

  为了增加砚台的分量,楚琛先是往裂里面,灌了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铅进去,而后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一直忙到凌晨,楚琛才最终把砚台基本恢复成了原来的模样。

  看着已经差不多完美无缺的砚台,楚琛満意的点了点头,虽然还有一些小小的瑕疵。不过只要用特殊的方法,把砚台放到凉处一个星期。就可以消除那些瑕疵了,而且就算沾到⽔也不会有一点影响。

  第二天。楚琛给那位卖给他田⻩印胚的老于打了个电话,问他今天有没有空,如果有空,就过去帮他把肚中堂给拆了,老于原本是打算今天陪家人一起外出游玩的,不过接到楚琛的电话,还是马上欣喜的答应了下来。

  说起这件事,楚琛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其实他早就从刘老那学会了肚中堂的拆法。不过后来却把这件事情给忘记了,要不是昨天从机关盒联想到肚中堂,估计老于这件事情就要被他忘到爪哇国了。

  楚琛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就来到了位于北城的老于家。

  老于把楚琛请进家,又是倒茶又是拿⽔果小吃什么的,显得非常的热情。

  一番寒暄过后,老于就那尊犀牛角雕刻的佛像拿了出来。

  要说这肚中堂打开到是比较简单,不过要把它拆下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楚琛⾜⾜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小心翼翼的把里面的东西拿了出来。

  因为肚中堂中的自毁装置非常的危险,楚琛还特意带了一个装危险物品的容器过来,等回去之后,给专业人员处理之后。就可以完工了。

  见楚琛把肚中堂给拆了,老于是大松了一口气,虽然他知道这东西应该稳定的。平时并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不过他总觉得这东西好像是个定时炸弹一般。老是让他提心吊胆的,要不是楚琛打电话过来。这几天,老于也准备打电话给楚琛了。

  做完了正事,楚琛本来是打算回家的,不过看到老于有些支支吾吾的模样,马上就猜到,估计他是有什么东西要请他帮忙鉴定。

  反正回家之后也没什么事情,楚琛就微笑着说道:“老于,难得来你这家一趟,不知道我是否有幸欣赏一下您的蔵品啊?”

  听楚琛这么说,老于也知道楚琛应该看出了他的想法,这让他多少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不过就算楚琛说的,他也是难得过来一次,于是连忙把楚琛进了他的书房。

  老于因为信佛,所以收蔵的许多大大小小的佛像,有陶瓷的、木刻的、铜鎏金的等等,这让楚琛感觉好像进⼊了一座小型的佛堂一般。

  欣赏完了各种各样的佛像,老于就拿出一只梅瓶放到书桌上,笑容満面的说道:“楚先生,这是我从别人那抵押过来的东西,我对瓷器并不是太精通,不知道您能不能给我看看?”

  “行!”楚琛并没有推辞,很慡快的答应了下来。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的瓶式,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最初梅瓶是装酒的容器。梅瓶很美,但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制瓷艺人把它最大的直径往上提⾼,这样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体优美的形象。

  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这样重心较⾼,⽇常使用时容易倾倒。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往往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老于是这只梅瓶⾼近四十公分,整体器型端庄大方,上以胭脂红釉彩绘制风景人物纹,人在景中,相映成趣,⾊彩明快,釉质滋润,胎体洁⽩细腻,另书有“大清乾隆年制”款。

  胭脂红俗称洋红,呈淡玫瑰⾊,光亮透明,不过它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带有紫⾊调的‮红粉‬⾊,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

  其实这种将金熔⼊釉內来着⾊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而这也是胭脂红被称为洋红的由来。

  楚琛把梅瓶仔细看过之后,就开口说道:“老于,你运气不错,这确实是一件乾隆年间的真品,咱们先看器型,你看这只梅瓶肩部特别丰満,几乎成一条直线,部以下收得较直,这就是乾隆年间典型样式。你再看这款识的字体工整大气,胎质洁⽩精细,釉质也是非常的滋润,画工也很不错,算是一件难得的精品。”

  听说这只梅瓶是件真品,老于非常⾼兴,不过他还有一点疑惑的,于是说道:“楚先生,有一件事情我有些想不明⽩,为什么它这个胭脂红的发⾊,会有深有浅啊?”

  “呵呵,你说的这个现象在乾隆年间是正常的。”楚琛笑着解释道:“胭脂红虽然在康熙中早期就传⼊景德镇御厂,但是由于科技含量较⾼、造价较昂贵,直到乾隆年间才在御厂普及使用并发扬光大。”

  “不过在乾隆年间,为了使制品釉⽔丰润的多次吹釉,导致了器物表面釉层较厚,烧制时出现釉⽔的不同程度流淌,因此胭脂⽔发⾊常会出现有深浅不一的不均匀情况,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发⾊有深有浅的这种状况。”

  “哦,原来如此啊!”老于了然的点点头,而后笑道:“楚先生,您看这差不多到饭点了,咱们一起吃个饭吧?”

  “嘭嘭嘭!”

  还没等楚琛回应,就听到有人在敲门:“老于,在家吗?”

  老于向楚琛抱了声歉,而后匆忙走出去开门,见此,楚琛也一同跟了出去。

  “老胡啊,什么事啊?”老于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一位老友。

  “老于,告诉你,我搞了件宝贝,给你开开眼。”

  那人一边往里走,一边献宝似的说道,不过刚走到半路,就看到从书房里面走出来的楚琛,就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老于,你这有客人在啊,真不好意思啊,不知道有没有打扰到你们?”

  “没事,没事,正好我也想看看您的宝贝,就是不知道您介不介意?”楚琛笑着摆了摆手道。

  老于连忙介绍道:“老胡,这位是刘老的⾼徒,楚琛楚先生。”

  “刘志和刘老吗?”老胡惊喜的问道。

  得到老于的肯定之后,他欣喜万分的说道:“今天还真是赶巧了,没想到居然遇到了刘老的⾼徒。”

  说着,他连忙把手里的东西放到桌子上,上前热情的和楚琛握了握手,又介绍了一下自己。

  大家寒暄了一会,就把注意力转向了桌子上的那个体积比较大的锦盒。

  老胡把盒子打开,而后小心的把里面的东西拿了出来。

  “釉里红龙纹罐?”看到盒子里面的器物后,老于就开口问了一句。

  老胡笑着说道:“嘿嘿,不错,就是釉里红龙纹罐,老于,你猜猜是什么年代的。”

  老于没好气的说道:“就看了一眼,我哪看的出是哪个年代的,总不会是元代的吧?”

  “哈哈!”老胡哈哈一笑道:“你还真猜对了,它就是元代的。”

  “什么?!”

  前文说过,釉里红是以铜为呈⾊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温度稍⾼点,或者稍低一点,它立刻就会失败,温度如果一低,颜⾊就会变黑,非常不好看。温度如果一⾼,颜⾊就没了。一般温度⾼低之间允许的差额大概只有十度,在古代,这一点温差是非常难控制的,只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窑工,才能看出来。(未完待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