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网
首页 > 军事 > 1908远东狂人 > 第131章 鸡犬升天

第131章 鸡犬升天

目录

  气渐渐消散,虽然天依然得厉害,但好歹是可以

  随着纤夫们的号子声,几艘俗称“北头船”的大型木帆船从海河下游缓缓驶向上游,虽然微风已起,吹散了雾霭,但这点微风还不⾜以给船帆动力,那几艘海船的桅杆都光秃秃的,几帆缆正随着船体的摇摆晃来晃去,与那岸上纤夫的号子和着节拍。

  这是一支小型船队,属于宁波商帮,经营着天津‮海上‬宁波航线,主要承接南北货运业务,自从清季中叶开始,这天津卫就是宁波商帮的北方货物集散地,南方的茶叶、⽑竹、锡箔、南纸、杉木、粮食,北方的⾖油、⽪货、烈酒、药材、⼲果,诸般广货都通过这条海上商路南来北往,洋货⼊口之后,虽然宁波商人也兼营洋货,但其所经营的主要商品仍然是土货。

  庚子年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宁波商帮损失惨重,后来中外议和,《辛丑条约》签订,天津洋商势力大盛,虽说市场也因此更为广阔,可‮国中‬传统商帮到底是⽇渐衰落下去,到了如今这年头,便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宁波帮也无信心与洋商一争,不少商人更是投⾝洋行,做了买办,这从宁波开到天津的“北头船”也是⽇渐稀少了。

  “戌申⾰命”爆后,不惟安徽、江西、湖北闹起了⾰命军,便是浙江、福建的局势也动起来,在同盟会、光复会的号召下,会纷起,这南方的⾰命烈火眼看着便要烧到宁波,宁波商帮的生意也受到影响,往北开行的商船就更少了。

  所以,当这支“北头船”船队驶到天津时,引了一场小小的动,早就为南货来源⽇稀而愁的各店掌柜、东家纷纷亲自赶到码头,想在第一时间呑下最好的货,就连洋行的买办也带着写字、跑街赶到英租界、法租界界处地紫竹林等候,因为这里就是宁波商帮停泊船只的选地方。

  为了管理这些北头船,清廷在漕运局特设一名总办专理其事,船队尚未抵达码头,船签便已由商会派专人呈与漕运局。

  现任漕运局总办是张友堂,他就是宁波人,由于这层同乡关系,最近几年里宁波帮与官府的情愈深,船队靠岸之后,缉私营、巡捕营的人也会上船横挑鼻子竖挑眼,当然,这例行的孝敬却也是少不了的,总办的人情归人情,兵丁的规矩是规矩,缉私营的兵丁们缉私捕匪都是冒着风险的,捞些外快也是理所应当地,就算是张大人也改不了这规矩。

  得知北头船已驶向天津,张友堂倒也没敢怠慢,拿了船签上了顶四抬小轿,领着几个⼲练的衙役赶往闸口商船公所,那里是宁波商帮的商会所在,船靠岸后各船的船老大都要拿着货物清单到公所呈报,若与商会呈给张总办的清单对上号,这船上的货就可以卸下来了。

  按说张总办完全可以端坐衙门里等着公所派人呈单,但是现在情况不同,自从南方⾰命军兴,这天津的官场就如同地震一般,几乎每隔几天就变个样,先是岑舂煊推倒了杨士骧,杨总督一倒,他提拔上来的那些大小‮员官‬也跟着纷纷落马,张友堂当年就是走庆王、杨士骧的路子上来地,本来也应该跟着被弹劾的,但或许是他这两年官声尚好,或许是庆王还没倒,所以他暂时逃过一劫,本打算就此改换门庭,投⼊岑舂门下,不料短短几天时间,天津官场又是一变,随着袁世凯的复起,岑舂的总督宝座还没坐热就倒了,他提拔的那些新任‮员官‬没来得及跑掉的都叫北洋军扔进了大牢,便是那些投了帖子但还没来得及上任的‮员官‬也被撵得飞狗跳,杨士骧既然复起了,这些鼠两端的家伙当然不能再用,如此一来,天津官场顿时空出许多位子等人去抢。

  张友堂一边庆幸自己地投门帖子没有递进岑府。一边也像其他人一样盯着那些空出来地位子开始琢磨心思。官场中人谁不想升官呢?

  张总办看中地位子是津海关衙门会办。级别虽比不上总办。但那是肥缺。看中地人太多。所以不得不想些办法。他地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实心任事。以此博取上司好感。这亲自去商船公所办差就是表现手段之一。至于有没有用。那就仁见仁了。没办法啊。现在宁波帮财力不比往⽇了。靠银子是斗不过那些洋商买办地。只能寄希望于袁摄政刷新官场了。这治理天下总得指望着能员⼲吏吧?

  张友堂地轿子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人从衙门里飞奔而出。撵上轿子将张友堂拦了下来。

  “大人。有贵客来访。”拦住轿子地那名师爷说道。

  “贵客?”张友堂接过师爷呈上地帖子。只瞄了一眼。便惊得差点跳起。连连跺脚吩咐轿子调头。

  一名衙役班头觉得奇怪。问那师爷什么贵客如此要紧。值得老爷丢下公务。

  “什么贵客?东三省总督派来地人!”师爷哼了哼。

  “徐东海派来的人?”衙役地嘴有些合不拢了。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徐东海,那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袁世凯地盟兄弟,小站练兵时的旧人,与袁世凯关系非比寻常,虽说袁世凯地朋友、亲信众多,北洋里随便抓一个人都可以与袁世凯扯上关系,可这个徐世昌却不同于其他人,因为他的出⾝很特别,他是翰林出⾝,与袁世凯⾝边的那群丘八完全是两层境界,若说北洋新军是袁世凯的胆的话,那么他徐昌就是袁世凯的笔。

  此次袁世凯之所以有底气动“兵谏”与徐世昌坐镇东三省不无关系,东三省武有曹,文有徐世昌,只要洋人别捣,那地面就太平得很。

  只是徐世昌派人到天津做什么?而且一到天津就拜访一个小小芝⿇官,张总办只怕都有些受宠若惊了。

  带着一丝惴惴,张友堂回了衙门,老远就望见厢房外一人背着手走来走去,穿的不是朝服,而是新军军装。

  那人见张友堂回来,便上去拱了拱手,说道:“可是总办大人?”

  “正是区区。不知徐制台派贵大人前来有何贵⼲?”张友堂客客气气的回了礼。

  “这个倒不关徐制台的事,是鄙人自做主张前来,想劳烦张大人命人腾出一间⼲净的栈房,放几口大木箱,木箱里都是⽪货、山参,受不得嘲,刚才问了一圈,只有大人的官仓合适。”那人开门见山的说道。

  “这个容易。”张友堂松了口气,急忙命人下去准备货栈。

  “有劳张大人了。”

  那人道了谢,取出一张名片,递给张友堂,说道:“鄙人王,字一堂,号揖唐,曾任兵部主事,现为东三省督署军事参议,此次奉宪令南下,原是去拜见袁摄政大人的。”

  “原来是王参议,失礼

  ”张友堂马上明⽩那栈房是用来做什么的了。

  自从袁世凯就任“摄政大臣”以来,这天津就出现了送礼地队伍,袁世凯不缺银子,所以这礼要送得特别,两广总督张人骏送的是珊瑚树,山东巡抚袁树勋送的是德国大洋马,安徽巡抚朱家保送的是周代青铜鼎,立宪会领袖张送的是西洋镏金马车…

  这紫噤城里的皇帝还没换人,各地诸侯就开始巴结袁世凯了,显然,徐昌也不想错过这个套情的机会,于是派人也送来了东三省的“土货”想必是这批“土货”数量太多,不好直接拉到摄政官邸,只能暂存在官仓里。

  虽说袁世凯做摄政还没几天,可这天津卫的‮员官‬们已开始议论起谁的礼送得好了,如今这年头,官场上没有不透风地墙,张友堂⾝居官场,自然也是消息灵通,只可惜没有路子巴结上袁摄政,只能看着别人⽝升天。

  袁世凯手里有北洋军,洋人也支持他出面收拾局,若是一切顺利的话,这朝廷上以后就是他做主了,也难怪‮员官‬们都去奉承了。

  可奉承归奉承,袁世凯到底打得什么主意却是谁也猜不透,明明已动了兵谏,可偏偏还要上表请朝廷正式给个名义,军国大事都还要派专人捧着奏折去京城禀明。

  事到如今,难道他还想做忠臣么?

  朝廷也是一样的⾼深莫测,明明袁世凯已经反了,可偏偏朝廷连一句袁世凯的坏话都没说,还正式委任他做了“摄政大臣”这朝廷,莫非真如百姓所说的,已是怯懦到了极点么?

  反倒是各地的封疆大吏有些骨气,纷纷自行举起勤王义旗,不过他们到底是真的打算勤王还是打着勤王的幌子捞着自己的好处,却也看不明⽩。

  “咳咳!张大人,张大人。”那王见张友堂拿着他地名片呆,于是咳嗽两声。

  “王参议有话请讲。”张友堂回过神来。

  “这批货你得派些得力官差盯着,倘有差池,你我二人绝对担待不起。”王提醒道。

  “王参议放心便是,官府的栈房,还没什么人敢打主意。”张友堂拍着脯保证,心中也是好奇,不知徐世昌到底送来了多少礼物。

  …

  就在张友堂领着手下将王带来的那上百口大木箱一一登记搬⼊仓库的时候,在距离官仓不远的直隶总督衙门里,一班风雅之士却正对着一幅大字‮头摇‬晃脑,大声赞颂。

  “楼小能容膝,檐⾼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妙!实在是妙!”

  “前两句可见袁摄政之博大襟,后两句又可见袁摄政堪比天⾼之志向,实在是好诗!”

  “听说这诗乃是袁摄政避居租界时所做,其时天下汹汹,或许也只有袁摄政才能看得如此⾼远,如此明⽩。”

  “那是自然,试问天下可有什么人比袁摄政更明⽩?行新政,倡立宪,诸般开明举措深得民心,卫邦,固国本,更得外国公使齐声称颂,如此人间俊杰,岂是那班⾰命比得了的?”

  “此言在理,此言在理。⾰命不好,君宪好,改良好。”

  …

  那幅大字是袁世凯在天津租界所写,现在已装裱起来,挂在直隶总督衙门前院东厢房里,正在赞颂这幅字的却是一帮立宪派代表。

  这些立宪派人士是江苏立宪会派到天津的,一来是向袁世凯表表忠心,二来则是为了筹备立宪国会,今⽇袁世凯打算接见他们,这些人便早早赶到摄政公署,等候袁摄政的召见,其间百无聊赖,一群人聚在博古架前赏玩古董,另一群人则站在那幅字前,东扯西拉。

  没等众人议论完那幅字,厢房门上人影一晃,又走进来两人,其中一人是个仆役,另一人却眼的很,正是“立宪奇才”杨度。

  “皙子,看你风尘仆仆,莫非也是刚到天津?这里还有空位,便坐这里吧。前几⽇刚从江宁夫子庙弄到只翠⽟鼻烟壶,你也来鉴赏鉴赏。

  ”有人向杨度打招呼。杨度也不客气,走过去与几位人见礼,但没等坐下,又一仆役匆匆走来,站在门边朗声喊道:“袁摄政有请杨皙子杨老爷。”

  众人颇感诧异,他们已等了半天,袁世凯尚未召见,可杨度刚进门,袁世凯就立即派人来召,这“圣眷”只怕是非同一般。

  杨度倒不似旁人那般惊讶,只略微整了整⾐冠,接过仆役递过去地一只⽑掸子,掸了掸长衫下摆,蹭掉鞋底的泥,向众人告了个罪,便随着那仆役走出东厢,顺着回廊往后院赶去。

  袁世凯此刻并不在签押房,而在总督衙门后院地一间小书房里,而且也不是一个人,几名北洋军官正陪侍一旁,端着茶盏坐在凳上有一口没一口的品着,除了这几人之外,还有一个年近四旬的中年男子,⾝穿正二品的武官朝服,顶戴上的翎管与袁世凯头上那顶一样,也是秃地,此人却不是坐着,而是大剌剌的站在门边,手里还拎着马鞭,第一个看见杨度走来。

  杨度进了书房,举头一望,却见袁世凯正拿着⽑笔在书桌上写字,书桌前站着两人,左手边是长子袁克定,右手边是次子袁克文,兄弟俩头也没抬,正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杆移动着的⽑笔。

  “皙子,不必见礼了,你稍坐片刻。”袁世凯头也不抬地说道。

  由于书桌被人挡着,杨度看不见那桌上是什么,只好在那几位北洋军官⾝边坐下,仆役奉上香茗,杨度只是捧在手里,品也没品,扭过头去仔细打量⾝边那几名军官,却都眼生的很,从军衔来看,都是中级军官,不知为何却能登堂⼊室,坐在袁摄政⾝边饮茶。

  至于那位站在门后地二品武官,杨度也是琢磨不到他的来历,有心上前结,可偏偏这书房里静得厉害,却也不方便处理‮人私‬情。

  其他人也与杨度一般模样,都是一副想说话却不敢说话的表情,只能捧着茶一口一口的品着,只是这龙井的味道却是淡得厉害,也不知是否是放久的缘故。

  杨度抬起头,望了望那面放在角落里的屏风,惊讶的现那屏风竟是御赐的那面,上头绘着百鸟朝凤图,这面屏风原本是摆放在京城锡拉胡同袁世凯寓所的,当初赵北在九江拍“迥电”之后,杨度就是在这面屏风旁边给袁世凯下跪的,当时他苦苦哀求袁大人兵谏,可是袁大人却不为所动,后来袁世凯逃出京城,这屏风就留在了寓所,现在却不知为何又来到了天津,摆放在了摄政大臣公署的书房里。

  “世事无常啊。”杨度叹了口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