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aysxyb文集 > 面对冷漠

面对冷漠

目录

  杨元元的死让我非常震惊,震惊于我们有诸多的不同,但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更震惊于我们在这个共同的难题下那些飘渺的相似之处。

  不管怎样,我认为‮杀自‬是一个体面的死法。‮杀自‬,在某种程度上总是自己作出的选择。用她的理解来说就是: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当生命的尊严不再的时候,用以对抗这种“不再”的最好方法——或者说唯一的方法——无疑是自我毁灭。相比于渐渐老去,相比于漫无目的,我们为何不可以对‮杀自‬给一点溢美之词,谁在面对“死”的时候不需要一股极其強大的勇气,在死亡面前,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显得崇⾼,特别当生和死都同样艰难的时候。

  题目虽然叫“面对冷漠”但我不想过多的讨论谁冷漠的问题,‮国中‬人大多数都冷漠,只不过‮海上‬人把它推到了极致,一个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的宿舍管理阿姨,可能只不过因为她是‮海上‬人,就可以趾⾼气扬,对“人”不屑一顾。面对鲜活的生命的时候,他们冷漠,面对生命的消逝,他们同样冷漠。在这个社会上,一个人的离去,没有人会没有责任。但事后的发展来看,没有人对一个生命的逝去表示悲痛。这种情况就叫做冷漠。

  我一直在心里发誓,打死不去‮京北‬、‮海上‬。我在一个小城市都活得如此艰难,更别说去‮海上‬,去了,我只会步杨元元的后尘。对于杨元元对‮京北‬
‮海上‬的态度是我一定要批评她的地方,何苦这样,‮国中‬又不止‮京北‬
‮海上‬,世界更不止‮京北‬
‮海上‬,为什么不去向往巴黎纽约,而死盯着区区‮京北‬
‮海上‬。在一次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主持人问一个女士(此女士多半是‮海上‬人)对钓鱼执法的看法,她说,黑车猖獗,一定要严打,不然跟‮海上‬建设‮际国‬化大都市不协调。我当时就想,如果‮海上‬人都这么想,要靠钓鱼执法这样的政治暴力去建设‮际国‬化大都市,别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行。定义黑车是‮府政‬行为,它有能力把一部分车定义为黑车,它也完全有能力把所有车定义为黑车。我的意思是说,面对一个生命的逝去表示冷漠,也完全可能面对任何生命的逝去同样的冷漠。

  面对生命的逝去,我的表现也是那样的冷漠。我不会去思考她为什么会死,也不会去思考她为什么要这样死,更不会思考她的死能给我——以及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意义。我只会着迷于我自⾝,这也说明了我自私并且十足虚伪。

  我和杨元元所有的相似之处可以归纳为一点:贫穷以及作为贫者的自尊及自卑。我懵懵懂懂在农村活到18岁,又懵懵懂懂到南京读了大学,最后懵懵懂懂在一种流放的状态下生存了5年——杨元元是8年,从一种物质的贫乏在意外或者不意外的情形下走到了精神的赤贫。而杨元元从小成绩优异,有理想有抱负,是她把成功的欲望因贫穷放大得太过強烈,竟不似我这样苟且偷生。

  跟她相比,我更有理由‮杀自‬。人家是名牌大学毕业,而且正读研究生,有一个读博士的弟弟,相比之下,我算个庇。人家都‮杀自‬了,我还活着丢人现眼。人家把⺟亲带在⾝边8年(对于这一点,我最想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而我把老父老⺟丢在农村不闻不问,还总是找各种借口,我没有工作,没有钱,自己都养不活,我惭愧不惭愧,我这样的人‮杀自‬都污蔑了这个字眼,我应该被车撞死。但我没有被撞死,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我这段时间很少出门。

  人家在这8年里努力着,抗争着,考上研究生就是最好的证明,能读武汉大学,能在毕业多年后考上研究生,你能说她没有能力。而反观我,成天长吁短叹,眼⾼于顶,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但我真正努力过吗,一⼲工作,总是在心里嫌弃这些工作没有前途,挣不到钱,但为了活着总是周而复始⼲着这些工作,一想到创业,在钱面前总是偃旗息鼓,一副英雄陌路的颓废,一想到朋友,总觉得朋友们会帮助我,不会看着我走上不归路,但我自己何尝对朋友表示过一点关心和热情,我的孤独伤害了我,也伤害了别人,一提到社会,总说这个社会不公,但谁又表示过,他知道“公平”二字是咋写的。

  我没有‮杀自‬是因为我认为我不配‮杀自‬,我只配像屎一样地活着。

  也许是她对“死”太敏感,我不知道她在这么长一段时间有没有真切感受到“死亡”存在的必要性和‮实真‬性,也许没有,所以当死亡这个词占据脑海时才会那么強烈地噴涌而出。而我,不得不承认,在这五年里,很多时候我都想到了死,不管是在曰记里,诗歌里,小说里无不充斥着我对死亡的恐惧和向往的幻象,也许正因为这种长久的情感宣怈,使我对死亡不再感到強悍的冲击力,但它也足够打垮我的意志使我变得更加消极——不知道可不可以把它叫做慢性‮杀自‬——但它事实上也并不比我想要活下去的愿望更強烈。没有迹象表明她有没有一种对死亡的那种情感宣怈的途径,她没有朋友(我也没有)可以交流感情,不知道她写不写曰记,也许她突然就想到了死,并突然就付诸实际,根本没给自己多少思考的时间,如果让她再选一次的话,我想她是应该会选择活下去的,都撑到30岁了,又何必不再撑几年。

  她有一个弟弟,我也有一个弟弟,她为她弟弟谋划未来,不幸的是,我也在做同样的一件事情。所不同的是,我弟弟刚进大学校园,而且我估计他也不大可能考得上北大的研究生。我想说的是,也许她和我一样也对弟弟表示莫大的愧疚,所不同的是,她弟弟把这种来自姐姐的愧疚统统接受了下来。

  因为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消息是在《南方周末》,南方周末在文章里隐去了她弟弟的‮实真‬名字,他姐姐为他,为他⺟亲,为这个家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居然换不回在一篇文字报道里显示自己的‮实真‬名字。后来,我到网上搜,看到很多对这个北大博士弟弟的指责,不管怎样,我相信其中一部分。我不能理解他出于何种理由,但我不得不遗憾地表示,这个北大博士已经被“打败”了,即便他还没有毁灭。所以,多说他无益。

  杨元元的个人性格上可能有缺陷,这个缺陷是指她不能融入这个社会的缺陷——这些缺陷我也同样具备,这也是我们俩人生轨迹有相似地方的合理解释。作为个体存在,她有任何缺陷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社会单元的“人”有些缺陷却可以导致毁灭。她到死都没谈过恋爱,这不能不让我破口大骂,那些怜香惜玉的男人都死哪儿去了,是不是都死到妓女的床上去了。也许是因为她性格上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她⺟亲的原因,她居然找不到一段感情,要是没有这个原因,她原本可以找到一段真挚的感情,那么一切都得重写。杨元元更应该是一个像“女人”的女人:孝顺,自強,自尊,有能力,这些是现代社会很多女人缺失了的东西,而她毕竟都拥有了。难道靠这些换不来一份爱情,仅仅是因为她⾝边有一个老⺟亲。这个社会女人没钱并不是一件多么不幸的事情,男人没钱更应该感到不幸,而不幸的是,我恰恰就是男人,这是我和杨元元最大也最根本的区别。所以,任何对我的指责我都无法辩驳,而杨元元本可以不必这样。

  我们在这个社会活着已经够不幸的了,然而,我们还穷得一无是处,我思索杨元元的不幸,就像思索我自己的不幸一样,她的这些不幸,无疑在逐渐地叠加到我⾝上。这些不幸逐渐形成我模糊的前景,而更为不幸的是,我和她拥有一样的姓氏,我也姓杨。这最后一点无关紧要,只不过更加坚定了我站在杨元元一边的勇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