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网
首页 > 热门 > 大唐风流邪神 > 第18章 筑西糜城

第18章 筑西糜城

目录

  自号‘妙手书生’李逍遥。分身则留在独尊堡掌控巴蜀的一切事物,诸葛云可通过心心相印这种神通与分身交流,了解各地情况,也可给分身下命令,能知道分身的一切思想。

  而分身却不知主身的思想,除了让分身知道,实际上分身是主身的一部分。‘妙手书生’李逍遥此行的目的地是琉球东溟派,顺便到各地浏览风景名胜。

  到达巴陵一家酒楼,听到周围客人说山东邹平县王薄领导贫困农民举起了反隋的第一面大旗,起义军还占领长白山,王博自称知世郎,王博发难犹如干柴烈火一点即燃,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诸葛云心中暗叹杨广的父亲隋文帝杨坚是何等英勇,谋略武功无不厉害。隋炀帝杨广这个败家子却如此荒唐,十多年就将杨坚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给败送了。

  隋文帝杨坚,弘农华,父亲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他15岁时因父亲的功勋被授官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

  周武帝时进位大将军,袭爵隋国公,长女为太子妃。后入宫辅政,第二年他迫周静帝让位,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取年号为开皇。

  经过八年的征战隋文帝完成了南北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延续近三百年年的分裂局面。他一生共有五大功绩,这可谓他的第一大功绩。从开皇元年开始,隋文帝即着手一系列的改革。

  他首先废除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以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就是尚书省、门下省、内史(中书)省。这三省的正副长官,即尚书省的令、仆,门下省的纳言,内史省的监、令,实际上都是宰相,三省都是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尚书省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为六曹,每曹设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这就是中央的“三省六部”制。

  此外,又有二台(御史、都水)十一寺(太常、大理、国子、光禄、卫尉、宗正、太仆、鸿胪、司农、太府、将作)等机构,负责朝廷日常行政事务。

  地方行政机构方面,则由过去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废郡。简化了地方行政组织,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

  不仅节省国家开支,还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这也是他的第二个功绩,因为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朝廷集权的政权制度。开皇元年,即命大臣高、郑译、杨素“更定新律”即对过去北朝齐、周以来的律令作一次大的改革。

  开皇三年,又命苏威、牛弘进行第二次改革,主旨在于“权衡轻重,务求平允,废除酷刑,疏而不失”由是订出刑律十二篇,这就是著名的《开皇律》《开皇律》分为一十二篇。

  其名为:名例律、卫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

  其篇目虽然是根据《北齐律》所编,但内容却简明得多。判刑的名目有五种:一是死刑,二是刑,三是徒刑,四是杖刑,五是笞刑,此外死刑只分绞、斩二种,放服刑不超过五年。杖刑分六十至一百共五等,民有枉屈得依次上诉至朝廷。

  同时《开皇律》还废除了一些酷刑,如枭刑,轘刑,宫刑等。也一概不用灭族刑,同时,减省一些刑律,减去死罪八十一条,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总共保留五百条。

  隋文帝除了重新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之外,还采取了许多经济措施以巩固其统治。他重颁了均田令。自北魏时,均田制和租调制已开始实行。其后,北朝各代都继续沿袭,当中略有变动。隋开皇二年,重颁均田令,自诸王以下至正七品的都督,受永业田从一百顷递减至四十顷,至于普通百姓,丁男一人受永业田二十亩、田八十亩,奴婢亦同。

  另外又规定受田并承担赋役者,从十八岁提高到二十一岁,劳役从十一岁提高到十六岁,力役时间则从每年一个月减至二十天,而未被役的丁男可纳绢代替,称为“庸”户调绢从一匹四丈减为二丈。

  年五十者,还可减免。这样隋初的赋役便比前代大为减轻,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户口不断增加,到开皇九年户口已增到六、七百万人,租庸调的总收入也随之快速增长。

  隋代大业七年前出现的仓库充实、府库山积之繁荣景象,就是均田令推行的成果。这是他的第三项功绩。隋文帝还整顿了府兵制,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权。

  府兵制原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

  并且士兵另立户籍,完全离生产,实际上是地方豪族的武装,统兵权不归中央。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时,就下令西魏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

  隋开皇十年,隋文帝又下令府兵全家一律归入州县户籍,受田耕作,变军籍为民籍,平时参加生产,兵农合一化。使府兵制和均田制结合起来,兵士本人则由军府统领。这一措施既保证国家的兵源,又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此乃他的第四项功绩。隋文帝的第五项功绩就是建立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选三个文章华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

  后来,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举人担当。到隋炀帝时,定十科举人,开设进士科,以考试诗赋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

  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制度的创建,重才学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对后代影响很大。

  隋文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后期国家富足强盛,编户大增,仓储的丰实为历史所罕见。

  全国安宁,南北民众得以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足可称“开皇之治”杨坚的确是名君圣主,可惜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实在是昏庸无道,骄奢逸。

  他在位期间,百役繁兴,民脂榨尽。仅建筑东都洛,每月役使两百万人,半数以上死在工地。

  他在西郊建造了一个大花园,周围一百公里。从江南采得大木柱,运往东都,每大柱须两千人往返递送,沿途络绎不绝。据记载,西苑“堂殿楼观,穷极华丽”不知搜刮和浪费了人民多少财富。

  杨广偏又在大业七年至大业十年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战争。大业七年,隋炀帝为了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大批征兵、调粮、造战船。

  在隋朝官吏监督之下,造船工们夜立在水中工作,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征调的兵役,由全国各地向幽州(今河北、辽宁地区)集中,源源不断。

  搬运粮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机械的民夫千里征途,夜不绝。许多人有去无回,尸体“臭秽盈路”十分凄惨。

  在农村“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山东、河北一带,历来是隋统治者搜刮财赋的中心,又是进攻高丽的战争中征调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这年夏天发大水,山东地区灾情特别严重“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处在饥寒迫困境的贫苦农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

  农民起义的烽火便首先在这里燃起。随后便是匪盗到处都是。无数家破人亡,卖儿卖女,无数年若少年成为成为孤儿乞丐。无数田地荒废。

  这一次天下大中华大地不知要死多少人啊!只有尽快统一天下才能结束这战,也算是自己的一场大公德。***

  巴陵,古荆州地的重镇,位于湘水下游、庭湖与长江汇处,具有悠久的历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夏商时期为荆州之城、三苗之地。周时属楚,筑西糜城,为境内建城之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