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一章 大理国 (下)
-
要不怎么说,卤⽔点⾖腐,一物降一物呢?
那面对蛮番毫无用处的破旗,在大理**队面前,却是立竿见影。
看清旗帜之后,马上有军官带着一队士兵下来查问。士兵穿得是短袖半⾝⽪甲,头上戴着铜盔,军官则穿着明光铠,带着簪缨的钢盔。看着这伙像是从壁画中走下来的官兵,要不是个子普遍矮了点,大宋使团真有种从蛮荒时代穿越到唐朝的感觉。
“诸位真是上国的使团?”那军官站定了,打量着这队人马虽然狼狈,却明显装备精良,气质⾼雅…也不知他从哪看出来的,忙抱拳施礼道。说的是汉话,行的是汉礼,让一路上听惯了‘乌鲁瓦拉’鸟语的大宋使团,顿时那叫一个亲切。
“正是。”吕惠卿拨马上前,与那军官通报了名号,又出示了使节和官凭,对方虽然是边关守军,但大宋从没向大理派遣过使者,他自然也无从分辨真伪了。
但常识告诉他,肯定错不了,大宋朝的使者,是那些蛮番假扮不来的。赶紧命开关门,放上国天使⼊关。不过险保起见,还是请他们只带百人护卫,其余人在关外按扎,自有酒食奉上。
这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何况这处名唤‘镇北关’的关城里,竟然因为大宋的军事行动,而增兵到两万余人,要想消灭他们,完全不必费这般周折。
陈恪和王珪一合计,由王珪带人进关去,他则留在关外,和卫队在山坡上安营。
如此休整十余⽇,使团上下的体力和精力都恢复的差不多了,那边大理国派来接的员官也到了。
大理员官的服饰,也甚合唐制…而宋也基本沿袭唐制,所以看上去格外亲切。
只见为首的两人都不到三十岁,头戴进贤冠,⾝着紫⾊大袖长袍,围围裳,前系蔽膝,系⽟带,⾜着厚底靴。与大宋员官的法服无甚区别,唯一的不同在于,他们的进贤冠很⾼…何止是进贤冠,这些⽇子看到大理国文官武将的帽子都有一尺多⾼,显得有些滑稽。
“这真是个喜戴⾼帽的家国。”王珪和陈恪在前面应酬,宋端平他们在后面小声嘟囔道。
“你看这两人的进贤冠,怎么都是七梁的?”吕惠卿专盯着代表等级的梁数看:“莫非在这大理国,梁数越多越不值钱?”
但很快就证明他错了,大理国也是梁数越多越值钱。因为前来接的,一个是大理太师杨允贤之子杨义贞,另一个是大理相国⾼智升之子⾼升泰…两国还是有不同之处的,比如大理国就不避先人字讳。
杨氏和⾼氏是大理两家权臣,地位与王族段氏并驾齐驱,所以两人年纪轻轻,就品级如此之⾼,也没什么好稀奇的了。
这二位年纪相仿,杨义贞浓眉鹰目,一副豪杰之相;⾼升泰则方面阔口,一派贵人之象,端得都不是凡人。他俩中为首者是杨义贞,朝王珪行一个标准的汉礼道:““上国天使驾临,下国小臣有失远,恕罪恕罪。”
对方肯玩斯文,王珪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穿着一尘不染的紫袍,浑⾝上下透着雍容华贵之气道:“世子免礼,本官受大宋天子所遣,前去拜见贵国国君,一路上跋山涉⽔,又在这镇北关待了半个月,不知何时能见到贵国国君啊?”
“这就可以上路了。”杨义贞笑道:“主要是下国从没接待过上国使者,所以有些忙,失礼之处,还请恕罪。”
“好说好说。”
~~~~~
使团在杨义贞和⾼升泰的引导下,开⼊了大理境內,起先依然是崇山峻岭、道路艰险,但陈恪他们都恢复了体力,加之又不用担心全安,走起来要比前半段道路轻松多了,也终于有心情,欣赏一下大理国境內的雄奇美景了。
这是个颜⾊极度鲜的国度。抬头望去,是那蓝得让你心醉的天,尽管大宋境內也没有大气污染,但决计没有这种纯粹的蓝。
跟蓝天最近的,是熠熠生辉的雪山顶,尽管已经五月,可那⾼耸的山顶上,仍是银妆⽟砌、圣洁⾼雅,让人望之忘俗。纯⽩的雪线下,是碧绿的草原,草原下是浓绿⾊的茂密森林,森林里有碧绿⾊的⾼山湖。林影投在明净的湖中,早晨湖面上的岚雾缕缕飘,亦真亦幻,如诗似画。
沿着河从森林走出来,眼前豁然开朗,竟是一片望之无垠、开満野花的大草原。⾼升泰介绍说,这种平原叫‘坝子’,大理国的城镇,就是建立在这些大大小小、散落在崇山峻岭中的坝子上的。
看着道边开満鲜花的宽阔道路,众人才发现,这美到让人窒息的国度,竟然连土地都是红⾊的!上天太偏爱这片土地了,怎能让她生得如此之美?大宋的文官们情不自噤,一首接一首的昑诗作赋,赞美眼前这片仙境般的世外桃源。
就连王珪都认为,能来到这美丽的国度,来路上的辛苦,值了!
在坝子外,震惊他们是自然的美景,到了坝子內,昅引他们的是应接不暇、变化多端的民风…大理国部族众多,几乎是一个坝子一个部族,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建筑、服饰、习俗、饮食。这实在是这些昔⽇里‘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大宋书呆子们,开拓眼界、改变思维的再好不过的课堂了。
让他们感动和自豪是,大理人竟对大宋怀有极大的好感。使团每到一处,都会受到最隆重的招待,离开的时候,那些部族还会奉上最珍贵的特产…当然大国体面,向来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使团会以大宋特产的茶叶、丝绸还礼,都要比他们的馈赠厚重不少。
这时候,陈恪他们才明⽩,为何张方平要让他们带上这么多物资,若非如此,还真不够赏赐的。这也让陪同的大理员官暗暗赞叹:‘天朝上邦就是泱泱大气…’
这群大理员官,早就被宋使的文采折服,每⽇里像生学一样跟着他们,一旦有诗赋新作,便马上让人抄录下来,不仅自己欣赏,还要送到大理城去,先给君王公卿欣赏。
现在又见大宋使者雍容有礼的对待各部部民,亦得到各部民发自肺腑的爱戴。他们简直成了宋朝的脑残粉。
但那杨义贞和⾼升泰,虽然也是笑容満面,眼里的云却越来越多。
陈恪冷眼旁观,对这两家的心思有了初步判断。暗地里,他和吕惠卿、曾布一合计,发现大家想到一块儿了,看来虽不中亦不远矣…
要说这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南诏国的领土,也承袭了其官制与区划。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后来的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面积将近后世云南的三倍之大。
但它与南诏国不是一回事,其最大的变化,就是统治民族变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主要是乌蛮和⽩蛮两族,南诏国是乌蛮人建立的,可到了末年,权臣郑买嗣弑君篡位后,短短三十年间,皇权四易其主,乌蛮的势力迅速衰落,⽩蛮趁机上位。
郑氏之前的两朝皇族赵氏和杨氏都是⽩蛮,郑氏本⾝也是⽩蛮。宋太祖出生前一年,杨氏的首领杨⼲贞篡位登极,当时段氏首领段思平,任通海节度使。因为传言其有帝王之相,在疑惧下,杨⼲贞对段思平狠下杀手。
段思平全家被杀,只⾝逃回通海后,联合⽩蛮大族,向东方的乌蛮三十七部借兵,讨伐杨⼲贞,所向皆克,杨氏退位,最终建立大理国。但杨氏仍然是乌蛮大族,且段思平主要靠借乌蛮之力起事,本⾝并不具备庒倒优势,担心一旦把杨氏消灭,自己会被乌蛮所呑。
所以他没有消灭杨氏,反而善待他们,这为他赢得了崇⾼的声誉,也使得大理始终是⽩蛮的天下。但为了给乌蛮一个代,他又分封诸侯,把家国除了国都大理外,分成了两都督、六节度,分封给随他起事的⽩蛮、乌蛮的贵族大姓,杨氏也在其列。终于稳住了权政,传国至今。
但这种只顾眼前的姑息政策,也给子孙留下了祸。如今在大理国是权臣当道,且都有兵有地盘,其中最横的就是这⾼、杨两家。
⾼家,是当年三十七部乌蛮首领,被封为岳侯的⾼方之后;杨家,就是前代皇族之后。几十年前,⽩蛮大族董氏叛失败后,这两家因为勤王有功,便脫颖而出,完全超过了其它六家。为了庒制其中一方,大理国王不得不倚重其中一家,等到这家势大后,再倚重那家,结果就这造就了两家尾大不掉的权臣出来。
完全是饮鸩止渴。
---------------分割------------
这卷开头实在是太难写了,几乎是写一段查一段,因为大理国的历史,都被朱元璋消灭了,现在流传下来都是传说。为了考证历史,我用两倍的时间都更不出一章来!又是这个点了,下一章只能明天还了,唉。
不过好消息是,基本查完了,后面就可以展开故事了…(。如果您喜这部作品,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