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三章 生财之道
-
至于‘职’,又叫‘馆职’,是授予较⾼级文臣的清⾼衔头,如某某馆、某某阁大学士、学士、待制等,并非实有所掌。
员官按年资升迁,即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据朝廷的需要和员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所以真正决定一名员官实权的不是其‘寄禄官’,而是‘差遣’。
譬如陈恪兄弟三个,便属于有寄禄官无差遣的类型。他们是有告⾝的朝廷正式员官,有品秩、有俸禄、有章服、可序迁,只是啥差事没有,也找不到衙门上班罢了。
不过他们仍有俸禄可领。朝廷将员官从宰相而下、至岳庙主薄共分为四十一等,并按等级来发放俸禄。像陈恪乃正八品左承事郞,每月可以领到六贯钱,两石米麦,另外还有每年两次的⾐赐,所发的布料,⾜够好几个人穿了。
尽管这点收⼊,陈恪从来看不到眼里,但已经算是不错了。可比起⾝为东京长市的包拯来,只能算是⽑⽑雨了。
~~~~~~~
现在再回过头,看包拯的三顶帽子,便一目了然了,‘尚书省右司郞中’是他的本官,证明他有从五品的官阶,应享受相应的待遇。知开封府是他的差遣,说明他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治理开封府。
至于龙图阁直学士则是他的馆职,有了这个头衔,他就是从三品的员官了,级别一下提了四级。显然,他的工资收⼊,要比陈恪复杂的多。
首先这三个官衔中,只有两个能给他带来收⼊,其中寄禄官和馆职不能同时领取俸禄,只能以品级更⾼的为标准发放。所以包拯的寄禄官,从五品的尚书省右司郞中,并不能贡献一⽑钱收⼊。
那么看他的馆职带来的收⼊,按照规定,龙图阁直学士每月有料钱五十五贯,此外还有各项补贴,包括添支每月十五贯,餐钱每月三贯。⾐赐则每年发两次,每次发五匹绫、十七匹绢、一匹罗和五十两绵。
此外,作为差遣官‘知开封府事’,还有每月一百贯添支钱、三十石粮、二十捆柴禾、四十捆⼲草,冬天又发给二百斤木炭。另外,作为外任藩府的⾼级地方官,朝廷还划拨给包拯二十顷职田,也就是两千亩耕地,允许他每年收租,并且无需纳粮。通过这些职田,包拯每年还有两千石米的进项。
杂七杂八加起来,再折成银钱,老包每年的收⼊,可达三千贯以上。换成后世的说法,便是年薪三百万以上。
而宋朝最穷的州,每年赋税收⼊,恰恰也正是这个数。所以老包才会对自己拿钱太多,而感到如芒在背。
“朝廷给的实在是太多了,而朝廷本⾝不事生产,一钱一粟皆来自于百姓之手。”他一脸郑重的对陈恪道:“得百姓如此之奉养,若还不为民做主,我看死后是要下阿鼻地狱的!”
“说得好!”陈恪拊掌赞道:“老龙图这话,真该说给那些自私自利的员官听!”宋朝⾼官奢侈享受是出了名的,越是大⼲部就越奢侈。有那么⾼的合法收⼊,怕也只有范仲淹、包拯这样的人,才能抵住惑,不至于变成享乐动物吧。
“他们不会听的,他们只认为,自己的⾼官厚禄是靠十年寒窗、一场试考换来的,所以既不感朝廷、也不顾念百姓。”包拯头摇道:“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其实员官又何尝不是如此?”
“老包宦海浮沉,恨极了如今员官的自私享乐、⿇木不仁,为此不知弹劾了多少人,也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包拯深深叹息一声道:“可惜没有用,弹劾了这个,那个接上,前赴后继、永不止息,都一样的尸位素餐、一样的骄奢逸!这大宋朝的病,出在子上了,非臣子之力所能及。”
说着看看陈恪,一脸萧索道:“那天你说得对,当今官家也老了,没有心力解决这些难题了,只能寄希望于将来新君能力挽诳来。在此之前,老夫也只有尽我全力,为百姓能做一点算一点吧。”
“老龙图…”陈恪看着包拯,心里如翻江倒海一般、⾼尚的人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自己的自私猥琐…陈恪多年来学习举业,就是奔着先帝那几句广告词去的。却从没想过,这官职是谁所设,俸禄是谁所出!
‘销售误导害死人啊…’陈恪不噤暗暗道:‘看来以后不当官则罢,若要当的话,还是得尽心尽力的。’
他这一出神,就没听见老包的话,包拯又唤了他一声,陈恪才回过神来道:“老龙图有何吩咐?”
“你来问我十三行铺的事,是不是有揷一脚的打算?”包拯沉声问道。
“是。”陈恪点点头道:“生学也想买块地,作为家人的安居之所。”说着惭愧的笑笑道:“如果老龙图认为不合适就算了。”
“有什么不合适的。”包拯拢须头摇笑道:“挣钱花钱、天经地义,老夫没要求人人和我一样。只是别忘了,达则兼济天下!”
“生学定当尽力而为。”陈恪肃容道。
“眼下就有用你的地方。”包拯笑笑,有些不好意思道:“这次洪灾之后,许多人家一贫如洗。官家仁厚,向开封百姓保证,免费重修被冲毁的房屋。结果现在,遇到问题了…”
“什么问题?”陈恪能猜到,但不说。
“缺钱啊!”包拯苦笑道:“起先,朝廷耝略统计,有一万多栋房屋需要重建,平均每栋的重修费用在五十贯,也就是五十万贯…”
“呵呵…”陈恪差点从椅子上滑下去,直以为自己那五十万贯露馅了。
“但后来报上来的数目,却是整整两万套。”好在包拯并无含沙影之意,只听他道:“这是因为很多房屋,从外面看着还好,但其实內里已经朽坏了,修都没法修,只能重建了。”
“嗯。”陈恪点点头,他在十三行铺,看到过不少这样的危房。
“可是朝廷拿出五十万贯,已经是勒住带,硬挤出来的了,而各地都遭了灾,自顾尚且不暇,哪有力量支持京城?总之一句话,我再也拿不到钱了。”说着他満面忧⾊道:“今年舂夏洪灾,冬天必然奇冷无比,眼下离⼊冬还有一个多月,要是再拿不出钱来,可就要有近十万百姓无家可归了。”
“老龙图的意思是?”陈恪沉声道。
“我听说你是这方面的天才,十来岁就能挣下万贯家财。”包拯老脸通红道:“你看有没有办法,帮开封府弄到这笔钱?”包公是君子,君子不言利,现在却要求着人找钱,自然觉着脸上挂不住。但为了治下百姓,也顾不上那许多了。
“五十万贯啊。”陈恪沉昑起来道:“真不是个小数目。”
“那是…”包拯点点头道:“要是小数目,老夫自己便能解决了。”
“不过在某些时候,还真不是大数目。”陈恪嘿然一笑道:“老龙图是守着金山要饭啊。”
“你就别卖关子了。”包拯苦笑道:“快告诉我金山在哪,我去拿来救急。”
“十三行铺啊。”陈恪淡淡笑道:“我测算过,那五千亩地价,其实远超过五百万贯。”有一个误解,好像觉着一千年前的宋朝,哪怕是首都的低价,也不该多么贵。
但在下结论之前,应该先了解几个数字,两千两百八十美元、百分之八十、七万三千五百亩、一百五十万人——这分别对应着宋朝的人均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以及汴京城的面积和人口。
只有了解了前两个数字,才能直观体会到宋朝到底有多富裕…要知道,在两千零七年,国中人均生产总值才一千二百美元。虽然到陈恪穿越前的二零一二年,这个数字上涨到了五千四百美元,但是靠什么拉动的‘地⽪’,亲,你懂得…
而后两个数字,则告诉你汴京城的人口密度有多⾼,所以作为一种数量有限的稀缺资源,汴京城內⻩金地段的价格,不比零七年京北三环內房价低。而那时,京北三环內房价已经达到一万五了,土地出让金的价格也到了五千元一平。现在大宋朝的⻩金地段,一亩地才卖一千贯,等于一千五一个平方。
五千对一千五,显然宋朝的土地出让价,还很不到位…至少陈恪是这样看。
尽管他后世,对府政靠土地出让金过⽇子深恶痛绝。此刻,却支持包拯这样去做。因为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后世开发商买了地盖房子,是为了卖钱。而现在,则为了自住…哪怕不自主,也只是在有钱人间买卖,扒不了老百姓的⽪。
-------------分割-------------
今天少了点,没什么好说的,明天四更!求月票!(。如果您喜这部作品,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