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自由在高处 > 虽自由无以言说

虽自由无以言说

目录

  不久前,有机会和旅法华裔画家司徒立先生聊天,谈到西方社会存在的某种危机时,司徒先生说欧洲有可能面对一次“大沉沦”理由是多方面的,比如说目前欧洲价值混,什么都可以做,也可能意味着什么都不能做。然而才起了个话头,司徒先生便摇起头来,一脸苦闷。我便问司徒先生何故言又止。司徒先生说“我不说全是因为爱”你知道,在‮国中‬许多价值不是像西方那样‮滥泛‬,而是不受重视,它们不在一个讨论的层面上。

  司徒先生这番话相信会引起许多⾝在欧美的海外华人的共鸣。我们看到了西方一些弊病,有时很不愿去张扬,甚至懒得去提及它,因为东西方政治与社会所具有的某种差别,或者说‮国中‬与欧美主流文化之间的严重分歧;因为‮国中‬转型急需外部环境的推动;因为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心底有诚心诚意的愿望,希望人类普适的价值早⽇在‮国中‬开花结果。上述诸种原因会让我们对‮主民‬自由的某种消极的东西网开一面。虽然我们从不放过一切观察与思考的机会,然而在中文领域或者面对公众发言时又不得不谨慎小心。

  关于这种“我不说全是因为爱”的自由悖论,在我与旅法政治评论家陈彦先生流时也深有体会。大概是在去年夏天的时候,陈彦先生在‮港香‬《明报》月刊的专栏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法国思想家郭舍(MarcelGauchet)如何批评‮主民‬的文字。在这篇名为《強大的‮主民‬与脆弱的‮主民‬》的文章中,陈先生谈到了西方‮主民‬的某些弊病。

  “今天西方‮主民‬面临的危机,不是别的,正是由‮主民‬战胜极权主义后产生的精神虚无感和意义失落感衍生而来的。在郭舍看来,极权主义的失败意味着‮主民‬的強大,然而強大的‮主民‬伴随的是利己主义的膨,是私域对公域的蚕食,是个体对公权的不信任。这固然可以看作是前一阶段‮主民‬社会反极权惯的延续,但‮主民‬要能够生存,要能够在没有上帝的条件下自立,却必须获得新的正当的来源。‮共公‬精神、集体认同,以及社会责任感就必须获得再造和加強。”

  在文章结尾陈先生写到“‮主民‬在历史上成功地战胜了对手,目前需要面对的是‮主民‬制度內部演变的挑战,而这一挑战将促使‮主民‬走向更⾼的形式。”

  从文章內容看,读者可以轻松判断陈先生是坚定拥护‮主民‬自由等普世价值的。然而即使这样一篇客观文字,在和我流时陈先生仍不无忧虑“现在这种文章很难写”原因大致和上文司徒立先生一样,因为‮国中‬的现状与西方的问题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囿于对‮国中‬未来的期望与关爱,关于‮主民‬及其衍生物的批评时常无法展开。

  由于这种差别与对国內‮主民‬进程的关爱,海外学者不得不经常面对这个“虽自由无以言说”的悖论。我们能否抛开东西方的差距毫无顾忌地表达?某些别有用心的“左派”会不会借题发挥而“自由派”人士会不会因此认为他们多了一个理论上的敌人?简而言之,这种忧虑就是担心大家努力齐心向前推动的事业最后被搅了浑⽔,徒耗了精力与脑力。

  自由悖论的开解

  自由悖论的开解,需要国內读者了解到,追求‮主民‬不能只停留在‮主民‬这个概念上,而应该深⼊到保障人权的层面。换句话说,‮主民‬是形式,是工具,人权才是其金⽟其內的內容。人权的內涵因此⾼于或优先于‮主民‬,即使人权过多地依赖于‮主民‬制度的保障。简单多数表决的‮主民‬,不以人权为目标的‮主民‬,很有可能滑向暴‮政民‬治或一部分人专制,即“狼战”或“一群狼对另一群狼的审判”

  由此,我们可以说享受‮主民‬权利是人权的一部分,人权更接近一切权利的本质。所以,在西方‮家国‬每当举行大选时,会有许多人心甘情愿放弃‮主民‬的机会——“事不关己,‮主民‬挂起”、“要‮爱做‬不要投票”但是,只要投票权不是被社会或他人所剥夺或因胁迫而放弃,我们就不能以此推出他们失去或抛弃了自己应有的人权。对于个体而言,投票与弃投都是其人权的一部分。

  ‮主民‬代表着一种精神取向,人权是其至关重要的內容诉求。当一个‮家国‬的‮民人‬极度关心‮主民‬、‮望渴‬
‮主民‬,甚至神化‮主民‬时,多半是因为当地人权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而在一个法学、经济学方面的⾼级人才还属于凤⽑麟角的‮家国‬,在一个没有‮立独‬思维训练与历史记忆的社会,‮主民‬仍不过是⽔上的浮萍,没有基。虽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属于大多数人的世界,但从本质上讲,此所谓大多数者,亦未必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权利。“文⾰”时期,似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告密兴风作浪,暗领风,但是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互相剥夺权利者,而不是让渡权利者。前者意味着每个人的权利缩小,接近于零,而后者权利让渡则意味着全社会分享权利,多多益善。

  关于后者,我们可以将欧盟建设视为‮主民‬基础上的权利共享。‮主民‬是一种基于平等的自由,每个欧盟‮家国‬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开放国界,不但没有使一个‮家国‬失去国界或疆土,而且将它们拓展到整个欧洲。对于各国民众而言,他不必唯“本国的拿破仑”马首是瞻,而是在自由、‮主民‬精神指引下以对话开疆拓土,共享文明政治、同昑乐颂。

  巴黎大学传播学教授斯费兹先生经常向他的‮生学‬转述‮国美‬某管理大师的经典隐喻——波音747‮机飞‬之所以最‮全安‬,是因为它装有4个发动机而且彼此‮立独‬,一个发动机出了故障,备用发动机能立即启动。在我看来,‮主民‬之伟大在于人们能以由无数发动机组成的群体意识守住社会底线。但其前提是社会大多数成员能相对‮立独‬,不被变相劫持与纵,或受制于其中一台发动机是否运行良好。否则,它将与专制主义殊途同归,如萨达姆一样零票反对而当选,杆子里出假‮主民‬。当然,有什么样的‮民人‬便有什么样的‮府政‬,当年希特勒⾼比分出线,远非归咎于‮主民‬制度的某种不完善那么简单。解构“‮主民‬”二字“民”是主体“主”是程序,决定‮主民‬走向的是作主的‮民人‬,而不是作为程序的‮主民‬,公民教育与宪政训练因此成为决定‮主民‬成败的关键。

  言说的轻重缓急

  回到上文,为什么许多人绕开对‮主民‬的批评?或许我们可以设喻击穿谜底:当你面对一个快要饿死的人时,如果你滔滔不绝地和他讲肥胖症的种种坏处与危险,人们不说你脑子有问题,至少是不知道轻重缓急、在时间上颠三倒四。明⽩这个道理,我们就有理由说,社会科学领域的自由言说,是要讲求时间顺序的。为了确保你的公正立场,必须明确两点:其一,在天下黎民骨瘦如柴时,不要把肥胖症的危险当作你参与社会运动的主要知识或工具;同时,也不要试图建立或论证一个所谓“世界上从来没有胖人”的理论去歪曲事实。其二,你必须念念不忘的,也是当下最紧要去做的事,就是让食不果腹者能尽快得到粮食。

  几年来,如我在巴黎所见‮行游‬、‮威示‬、罢工等维护民权的社会运动,虽然我亲历其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不便甚至些许紧张,然而它们并非可以作为主要抨击或讨伐的对象。譬如说前不久我见证的巴黎中‮生学‬
‮议抗‬教育改⾰的‮威示‬,许多‮生学‬上街,共和广场热闹非凡。和往常不同的是,这次趁着混来了许多郊区的‮人黑‬孩子,他们成群结队,跑到‮行游‬队伍里抢劫,甚至对一些⽩人孩子大打出手。就在我对此场面进行拍照时,一群‮人黑‬孩子趁夺走了我的数码相机。虽然我为失去了几百张照片懊恼不已,但是我并不能因此否定中‮生学‬们的政治诉求以及这场社会运动的意义。与此截然相反的是,我会因为在大街上见证更多的社会真相而心怀感恩。

  法国大街上的‮行游‬队伍里不乏自私、偏狭与坐吃山空者。如我的朋友Yann所说,‮府政‬难为,现在有许多法国人希望不工作、不学习、多休息,而幸福可以像光里的灰尘一样从天上掉下来,而且永远掉下来。但是,抛开这些消极因素,我们更应看到宪政生活与公民适时维权对于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好处——它可以避免富強者贪多“玩火”而贫弱者亦不至于发展到“非自焚不⾜以表达”的地步。毋庸讳言,国內政治与社会生活尚有许多可以自我改进或向西方社会学习的地方。在这个大转型时代,许多层面更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相信,一个批评者能否做到生逢其时,就在于他的言说与参与是否适逢其时,恰到好处。唯其如此,他的言说才可能是自由而且有效的。如有朋友所说,在斯巴达时代,我们必须赞美雅典。

  然而,在我內心亦时时提醒自己,别让对雅典的赞美变得毫无条件,沦落到完美主义与一厢情愿。我之所以保持这种“模棱两不可”的态度,是因为罗曼罗兰的《莫斯科⽇记》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病。当然,我不像国內某些“自由派精英”一样以“天下第一良心勇气”的道德戾气对逝者进行缺席宣判,将罗兰视为“一个懦夫”和“没有立场的人”以此毫无宽容的“自由精神”为自己的“‮立独‬人格”锦上添花。在我看来,罗兰当年所谓的“50年沉默”多半是出于一种关爱,一种对人类共有的美好前程的无限期许。令人烦恼的是这种大爱难免让人进退失据、左右为难,因为我们的目力局限于我们的经历与我们的时代。当历史翻过这一页时,曾经过往的有些痴甚至⾜以令人难堪。一个探求智慧并参与社会的写作者因此不得不时时面对心底的追问: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置⾝事外不再被爱恨左右?怎样言说才能确保你没有偏袒或虽有偏袒却更接近客观‮实真‬?

目录
返回顶部